研究

读书心得之三---仁义之毒害人心,乱莫大焉

时间:2019-06-27 11:30:29   作者:天道无亲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4069   评论:0
内容摘要:什么是人之自然,我们用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比较容易明白,其将人欲由自身到社会,由物质到精神分为几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人的私欲是最里层,最本质的。二、人欲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一、仁义礼教之毒害人心,就在于其灭私欲,把私看成是恶的。人生而自私,即然私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灭......

什么是人之自然,我们用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比较容易明白,其将人欲由自身到社会,由物质到精神分为几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一、人的私欲是最里层,最本质的。二、人欲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一、仁义礼教之毒害人心,就在于其灭私欲,把私看成是恶的。人生而自私,即然私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灭是灭不掉的,其结果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仁义的壳下,是被扭曲的灵魂。中国的多数官员都是这种怪胎的产物,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您可能要反驳我说,中国还是有不少仁人志士的呀。在这里我想说一个教育普遍性的问题,大家可能都有这个经历,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总是说,为什么他听懂了,你听不懂…..,,以此论推,只要有一个人听懂了,是不是就说明老师称职了呢?所以说如果对一百个人进行教化,只有一两个成了正人君子,其他都是伪君子,那这种教化有什么用呢?大家可能还记的我在之二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先说第二个,人们若皆被仁义所感化,则世界当然会美好无瑕。我们再来看老子二章中所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其应为设问句,即如果天下都把善做为善,就没有不善的了,…..(但实际上世上善恶美丑相生相形)。何也,盖因人各有其私,各有不同,决非教化可齐之也。


以上只是理论,还不足以服人,有句俗语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一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之二的第一个问题,最近有个西方学者,在中央电视台受到专访,他的理论是在经济生活中人人都谋私利,最后却能得到人人共利的结局,并凭此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再看西方社会,讲究个人奋斗,可以说是不压制人的私欲的,私私得公,现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的合作精神、诚信度、公德意识,远远超过我们,何也。讲私的,却能在工作中公而忘私,不讲人情;而我们这个讲兼爱、仁义的,结果却是:公私不分,以公为私,到处的人情世故,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关系网。究竟为何?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中国人,人欲被压抑,灵魂被扭曲,使这个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民族,将才能全用在了……,,


这才是中国屡被外族以少所灭、被西方诸强超越的真正原因。


二、人的自然是动态的,由自身到社会,由物质到精神,是随着人的经历变化的。老子也讲无私,见语: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但其是肯定人之私,而且无私是为了私。老子与孔子的区别就在于,老子教人如何在私的环境中成长,超越私而无私,最后成其大私。而孔子想在一开始就使人人皆无私。另外在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庄子,庄子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将人的私欲静止化了,将人的精神无限化了,其最大的错误就是追求过度完美。老子有言:大成若缺,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复成。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追求完美无缺。而庄子认为列子御风而行,仍是有所待,非要和自然完全融合,完全否定了人的物质本性,他自己做到了吗?智者不辩,而庄子的说剑,和儒家的辩士又有何不同呢??所以我认为庄子等将道引入玄虚,加以完美化的人,对道的损害,更是乱莫大焉。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