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老子》第十七首:天地不仁

时间:2019-06-28 09:49:04   作者:楊水源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2517   评论:0
内容摘要:第十七首:天地不仁 〈原 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別,老子演道也分大乘小乘。佛家的大小乘是以經典的文字內容而作判別,老子講道大乘小乘文字內容完全一樣,至於是上乘還是下......
第十七首:天地不仁      〈原 05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別,老子演道也分大乘小乘。佛家的大小乘是以經典的文字內容而作判別,老子講道大乘小乘文字內容完全一樣,至於是上乘還是下乘,卻完全以個別人士讀經內心體悟而分高低,讀老子的經文,上士、中士、下士的感受全然不同,各等人皆可言之成理,但是得“道”之上下乘也就自在人心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為甚麼說天地不仁?老子道學對“上仁”所下的定義就是“為之,而無以為”。天地涵養萬物是純任自然,完全不加造做的,所以“不仁”指的就是“為之,而無以為”的“上仁”境界。
經文“天地”在此有多層涵義,得小乘者會將“天地”一詞以世間法註解成一般認知的藍天綠地〈隱喻自然界〉;於是後句“聖人”就順理成章的翻譯成“英明的國君”。整段經文就被翻譯成:『天地〈自然界〉裔養萬物純任自然,無所偏私。聖人〈國君〉管理百姓效法大自然亦任由百姓自己發展而不加干預。』這種註解以世俗之認知層次來說,也是順理成章未嘗不可。但在大乘的、修道的專業角度來看老子這些文字,顯然上述的解釋並未獲得老子道學精華。假如跟隨大儒們的腳印走,以政治思想的理路來做註解,硬把“聖人”曲解成“國君”,那麼此經文後段『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些文字便會讓人感覺突兀而不知所云。其實《道德經》這首經文老子是專為修道者而作開釋的,我們必須從功夫理論的進路來破解祂才能得此經文之精髓。

【經文破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此章“天地”另有奧義:
“天地”在此代表“無名心性”。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
“萬物”在此代表“有名物性”。第一章:『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心性”與“有名物性”雖然同出於道體的“兩條主軸”但是“無名心性”還是處於主宰的地位的,所以原版第十一章曰:『故有之以為利,而無之以為用。』老子於這章主要就是談這個心物互相對待作用生成的奧義。關於心物的關係明白的說是這樣的:『物無心不形,心無物不成。』所以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這是老子道學中創生論的重要立論,對於修道而言非常重要。
“聖人”在此隱喻“修道者的靈知真性”。
“百姓”在此隱喻“修道者的肉身情慾”。第四十九章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最佳註解。
現在我們就來破譯老子上面這一段話吧:
“無名心性”對於“有名物性”的“造化演進”是為之而無以為的〈參與而不干預:為而不有、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名有。〉;修道的人也要效法真道造化萬物純任自然的精神,任令肉身情慾之自然調適,而不多加干預。〈老子曰: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又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都是講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修道的重要律則。〉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這一段是修練的法要。要從功夫理論來解,其重點在“胎息”。作者未得此功夫境界,故不敢妄言。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修道就是“行不言之教”,多言如何能“致虛極守靜篤”“處無為之事”而“棄智就聖”?所以說多言數窮,數窮者術之窮也,修道多言則失諸於道妙怎不窮於術法?
守中,中在哪裡?在宇宙之中,在時空之中,在天地之中,在人身之中,一切皆在道中,而道亦是一切之“中”。守中即守道也,就從抱一入門。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