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研究

《道德经》之哲理----教化俗尘

时间:2019-06-28 09:56:24   作者:李清净 转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3747   评论:0
内容摘要: 老子《道德经》之哲理----教化俗尘 飛雁洞佛道社宣道組 悟真篇有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可知阴符,道德二经,乃我国道学之权威,太上道祖之教理,全在《道德经》,此书深厚地启迪中华文化,全经不......
                  老子《道德经》之哲理----教化俗尘
                           飛雁洞佛道社宣道組
   悟真篇有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可知阴符,道德二经,乃我国道学之权威,太上道祖之教理,全在《道德经》,此书深厚地启迪中华文化,全经不过五千余字,自有人类历史以来,至今还没有一本书,能够简洁地启示出宇宙及人间的真理,详读此书,对于天人合一,性命双修,济世利人,伦理学,人类学,哲学等等真理,当有真正的理解,全书八十一章,道祖亦指示出化解尘俗困扰之良方。本书译成多国文字,但以批注者及译者,观点不同,形成解法不一。今笔者,趁此机逢缘合,现简述二十点精华及机要之处,互相研讨,希能引起有心者研读,悟通此经真谛,定必获益无穷。

(一)—道之精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道有数十处之多。《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此章言天地未生之初,言有物者,即指天地之为物也,先天地生者,即大道浩然之气,有此浩然之大气,方能产生此最大之天地,这是道之能源,道之能量,永远不灭,老子独具慧眼,指出宇宙之形成,它虽然是「恍兮惚兮」○21,「视之不见,听之不闻」○14但并非真空或虚无,而是空中妙有!「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道真玄妙,诚而有信,日月星之运行,春夏秋冬之转变,循环不息地主宰万物的生长,唯有明道,才知道之伟大。

(二)—道之玄妙
  《道德经》第一章,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人类除非能修证,否则很难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与描述它,人的心灵没有妄念而能清静,没有欲望,才能如实地观察出一切万物的本来面目。「致虚极,守静笃」○16致知复命的问题值得详细研讨,能清能静,天地悉皆归,如果在心中充满欲望的时候,所能观察到的,只是万物的外表而已。释迦佛在《金刚经》亦说︰「说法四十九年,亦无法可说,若果人们讲我有说法,就是诽谤我。」

(三)—德之精义
  《道德经》第十章,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还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长养育万物,还不认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这种玄德是最厚的,最高最深和最远的。对于那些人做了一些自以为是功德的事,而沾沾自喜,骄傲于人,可以说是棒喝当头。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24

(四)—道德之精义
   老子《道德经》之道,偏重形上,其德,偏重形下,此是无争辩之论。故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道虽然伟大,德虽是尊贵,却不以伟大与尊贵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相处,因此反而得到永恒自然的尊贵。人学道,当以此为金科玉律。

(五)—无欲,无我,无争,无私的要理
   老子认为必须明白此中真谛,才可以消除地域观念,个人主义,民族偏见及霸权主义,而达致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观念,提高人类的良知和良能。所以老子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7,这就是圣人,他们没有私心,只有济世利人之心,反而能有大成就,等到他的身体死了以后,他的灵性,永远超脱三界,脱离轮回,还受后人的敬仰,这就是没有私心,反而得到了证道之好处。

(六)—归真返朴的精义
    老子认为只有做到像自然一样的纯朴,人类才能互相帮助,互相友爱,所以衪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朴者,好比木头尚未分割前的名字,此乃表示未有天地之前与道一样的形象,天地万物,皆从无名之朴生化而来,谁不敬而臣服。○32《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明修行,不污染本性,行善积德,契合天心,其灵性定能返朴归真,荣登仙界。

(七)—无为而无不为的精义
    老子认为人类只有效法天地,日月,四时与昼夜,诚而有信,才能达致「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想。所以道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37无为乃是行道之自然法则。(行无为法乃是,教化万民,明道立德,慎言思已过,能通天理明人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知因明果)

(八)—老子《道德经》对人类心性之洞察
   老子建立「天人合一」之哲理后,即以洞察人类的心性,作了精明的解释与说明,以期有助人类前途光明与远景之实现,如此,则「道德」之理,亦即有益于国家社会,德育践行,则国泰民安,衪警惕世人,时时记着此格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7—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九)—老子《道德经》对为人处世进退之指点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满招损,谦受益,盈虚有数,谁能知机明进退,才是明达之士,功高震主,每招妒忌,引致杀身之祸,引证历史,多有其例,如汉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只有张良,暴秦灭后,造福人民,适时退稳学道,才可以避过祸劫,他可以说是深明太上之道。

(十)—老子《道德经》指示如何选择接班人
   孔圣在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言修睦。」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亦说︰「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托天下。」圣人同心,并不为自身和家族的富贵荣华,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像这种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儒家宋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秋赞许。笔者,诚望天下的执权者和佛道的长老,实应详参太上道祖这二句话的真谛,实而行之,则众生有福了。

(十一)—老子对用兵,作战的主张。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尚,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老子反对穷兵黩武,霸权主义,侵略战争,只赞同因自卫而战,符合中国各家共同的「王道」与「仁政」思想。老子认为大兵过后,必有凶年○30,杀人者有伤天有好生之德,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世上霸权主义野心者,何必巧言令色,难逃历史因果之评判,望他们细读如下之诗句,有所警醒,化干戈为玉帛。「一切有为皆幻影,功名伟业总成烟,图王定霸空如梦,基业何曾到万年」「劝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古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有深闺梦里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十二)—道家的三宝永垂不朽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要有慈祥的爱心,第二要节俭纯朴,第三不敢自高自傲,居于别人前,谦让柔和与慈悲,是道教徒应守的美德。因宗教而引起战斗,血流成河,是传道者错传教旨,他们怀有不可告人之目的,世人应该反思,勿作盲从。

(十三)—有些《道德经》文句批注争议,应作整顿
   末法以来,世人对于玄学,众妙之门,多有世智辩聪,灵根日昧,难以体悟而力行,有些学者,误解经文,误人误己,自己也不知,是作了毁谤道教之言。今特引一些争议经文,互相研讨,务求道德真义,能广播世间。笔者以为若不深研三教经典(儒、释、道)是很难正确悟解《道德经》之真谛。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字面的解释是圣人不仁慈,将天下百姓,当成祭祀用的草狗,用过之后就不要了。真谛就是天地化育万物是遍及一切的,圣人博爱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们的心境,绝不存有偏狭之意与分别之念,因此万物的进化与退化,完全是随着他们的因果造化,这怎能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圣人的不仁慈,其实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为,自己招来的因果祸福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19—不要用字面来解,杀绝圣人,不学智能,弃绝仁义行为,近来许多英译《道德经》,用直译法,令人啼笑皆非。—直正的圣人,绝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如至圣先师孔子,在世的时候,以圣人之行,和其光,同其尘,绝不以圣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圣名长久,就是他能够弃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反而让人民学习他言行的榜样,这对人民来说,是利益百倍的。在力行仁义的时候,也是一样,绝不刻意去标榜自己。能够这样的话,人人才能回复到孝慈的自然本性。

—绝学无忧○20—不要解作绝对不需要多学习﹐便可无忧。(曾见某讲师,竟作如是解,引致学生懒惰,真是误己误人)—只要断绝奸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没有分别和计较的忧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一个人如果是为了学问求知见的话,是有益的,但这种「益」只是世间法,只是短暂的,而学道就不同了,因为学道,是要真觉悟,损去世俗的知见,除去情欲,更要排除妄念及三毒(贪嗔痴),所以「为道日损」。能如此可达致无为,真性了然,万物的造化,无不在身心之中。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58—治国的政策,若能以宽大为怀的胸襟,人民反而过得淳朴安定和知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58—治国的方针,若是私心智巧自用,严刑苛罚,人民反而狡诈多端,忧虑不安。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切不可用字面解法,引起笑话连篇。古时候,了解「道」治国的人,不教人民斗智机巧(人民自以为能明察一切,引致民智滥用),而是教人民纯朴敦厚。(愚字解作淳朴),不是解作施用愚民政策。

—智者不博,博者不知○81—追求外在广博的知识,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能者,人寿有尽,学海无涯,因为追求外在的形象,越追越远,越追越迷,而且永远无法探求真正的答案。唯有研修三教心法,才是真正的智者。(佛家,菩提只向心内觅,何必向外求玄。儒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家「守一而万事毕。」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40(论据是引用道祖降鸾,白话批注《道德经》)

(十四)—《道德经》文,学术研讨,互相交流,以广致用
   香港道教联合会,现每周日上午十一时半至一时,举办太上《道德经》讲座,实时网上转播(www.taoism.org.hk)本佛道社亦将寄上《道德经》批注及英译文,互相研讨。能有获益。

(十五)—老子《道德经》对为政,治国的启示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49治大国,若烹小鲜○6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在法令设立最多的时期,不以德治国,盗贼恐怕越来越多。「为之于未治,治之未乱。」○64
  《道德经》五十四章「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与儒家之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互相呼应,一理相同,修道者,要合手吕祖训示之九美(忠孝廉节义仁信礼惠),忠于家国,遵守宪法,夫妇有义,朋友有信。老子这些话,已经把治国平天下的网要说出,而且是最积极的,谁说老子之道是消极,充满出世的思想。

(十六)—国与国应互相尊重(大国谦卑,小国谦恭)
   老子关怀国与国的相处,应真诚相对,关怀人民,不可巧言令色,弃绝以强凌弱,弱肉强食。《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国应该学大海的卑下自处,唯有居于下流,才能成为百川众流交汇的归处,他又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若能谦卑自处,更以诚信有礼对待小国,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服,取得小国归向之心。今天国际,面临恐怖袭击,互相仇视,冤冤相报,若能细读老子之言,实践报怨以德○63,定能化解今日之危机,老子真谛,教化俗尘,世人宜重视之﹗

(十七)—《道德经》重视官员廉洁操守
   道祖在《道德经》五十三章有云︰「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货财有余,是谓盗跨,非道也哉﹗」官员贪污舞弊,百姓田地荒芜,仓库缺粮,此等官员还穿华丽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而且只顾自己财货有余,更不沉思救民之道,道祖指出这些官员是逆天而行,若不反省改过,毋忘道祖之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3

(十八)道家注视,自然环境,不可污染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带来物质发达,另一方面,引致环境污染,如河流及地方污染,核子爆炸,太空臭气层的破坏等等。道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不反对科技文明的进步,却不主张用新科技过份汲取和破坏大自然的生态,更不赞同用科技发明来满足人类的贪欲。《道德经》有云︰「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此言有高深哲理,无过份欲望,注重养生,才合乎自然之理,对今日物欲横流的社会,道家学说,能救时弊,确是下了清凉剂,直正好药方。

(十九)—知因明果善无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自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之法则,天的造化,无论你怎样与它相争,到最后,还是它得到胜利。天之道,随因果运行,物极必反,循环不已,生生化化,调节运转,是以精研《道德经》才能体悟大道,与道共进退,不敢妄为,除去妄念。「道道行来皆有轨,问谁智能达边沿。」

(二十)—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真正的永生)○33
   天希望长,地希望久,人亦希望长久不死,可是人这种希望长久不死,能实现吗?老子告诉我们说可以,但必须有一个修行的方法。所以他说,一个人做事应该不要失去立身处事的原则,如果明白明道立德去处理事务,才是长久之道,就是(色身)肉体死了之后,他的精神还是永留人间,他的灵性就上升天堂,像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长寿。道家真谛就是︰「道不离德,德不离心,天命赋性,返朴归真。」吕祖警世真言,我们应常常谨记︰「形形役役为何忙,错认迷途是故乡,悟得本来真面目,此身原是臭皮囊。」
(结论)
   圣贤立言,功在后世,教化万民,明道明德,永垂不朽。《道德经》五千言,即功垂在后世者也。本经与儒学亦有相同之处,备言在世先学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言。精心研读八十一章,皆是至理名言,大中至正之词。先哲有云︰「人无至德,其道不凝。」有德行之人,才能修入大道;此内圣外王之真理也。「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后人不善读,以此经为玄道之学,更不明此经之真理,妄加炼丹得术,即可长生,惑语批注,流传于世。致令一部真理之学,中华文化的国粹宝贵真经,淹没不彰。更有极多道门修子,只知注重仪式,不理解此经之真谛,殊堪叹惜。笔者诚盼同修及善信深悟此经之要旨,立定身心,遵而行之,定能求入大道之门。括而言之,道在本身之良知良心,不假外求,不被情欲污染自己之良心,理胜于人,此为得道之诀。笔者愿各有缘同修,精研《道德经》,藉此更深入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定必获益良多。更要诚谢太上道祖,渡世之婆心,编写此经,春风化雨,长留遗爱在人间。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