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研究

来一次哲学的复兴

时间:2019-07-29 17:11:37   作者:方悟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8362   评论:0
内容摘要:十四、十五世纪,欧洲曾掀起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科学的繁荣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六百年过去,人类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地球上出现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都不是旧认识所能解决的。科学的发展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些科学目标始终不能实现,它不是由于实验条件不足,而是由于对立性......
十四、十五世纪,欧洲曾掀起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科学的繁荣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六百年过去,人类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地球上出现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都不是旧认识所能解决的。科学的发展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些科学目标始终不能实现,它不是由于实验条件不足,而是由于对立性认识的阻碍——基本粒子越寻越多、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不和、四作用力统一不起来、人工核聚变遥遥无期,现代人类必须仰仗古人的智慧。当发达国家政、经、科诸方人士转向东方哲学求解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不能落
在后面。郭闻奇教授说“老子智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灯塔”,我完全赞成。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为什么把老子放在第一位,此非偏爱,乃因其高于众人。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典藏史,有条件阅读和学习王室藏书,这些书记载了中华先祖历代圣贤和帝王们的思想和历史,这些东西连各国诸侯都看不到,更莫提孔子一类人物,王室秘籍多不为世人所知。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用所学知识的多少来维持贵族的等级地位,这也是老子“绝学无忧”的真正含义:禁止私人办学,保持等级秩序。周王室的典籍在春秋中期散失,未能流传下来。王红旗先生曾指出:“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从此,这批无价之宝的图书文献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春秋战国以前的图书档案文献资料的实物。”(引文为王老师3月2日给我的电邮中的话,其主要观点已写入他的《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发行。)而老子的《道德经》恰恰保留了一些上古和中古思想,汉初称“黄老”正确地反映了老子智慧的内涵一一上承炎帝、黄帝直至西周的思想文化。(有人说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我想老子极有可能虚出函谷,掩人耳目,然后由秦入楚(申国),遂葬南阳,死奉典图。)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老子的思想是与中华文明的开创时期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到二千六百年前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分期上,上古至老子是大一统思维时期,其后是对立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所以不能用后人的认识来解老,无论是庄子还是其他人。我曾说:可怜今人不知古,未入角色先糊涂。千言不晓何意解,妄用己心换圣徒。古人素朴的生活以及人口的稀疏,使当时的生产力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不突出,所以上古人类很自然地把这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也就形成了他们“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整体性认识正是后人所缺乏的。人口的压力使两千年来的人类拼命掠夺自然,把自己置于同自然对立的地位上,从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性哲学思想。对立意识的起源固有其历史因素,但它不可持续发展的操作使它最终走上绝路,王霸之术、仁义之道皆不足用,现代人类只有求助于上古思想才能摆脱困境。
哲学是世界观、宇宙观,它是用来观察万事万物和整个世界的,能够说明这世界的才是最好的哲学,你只能说明世界的一部分即使正确也只能算二级、三级哲学。庄子只讲无而否有,旧哲学制造人与自然的对立,其分离的理论皆违背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自相矛盾。老子的哲学是大统一的自然哲学,是真正的一级哲学,所以思想史上的头把交椅只能由百家之祖——老子来坐。谁能说明这世界(整个宇宙)我们就推崇谁,如果孙武能说明就推孙武来坐。有人自称“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少有成果多有败绩。旧说从者日稀,我也是无奈之下才转向老子的。二十年修补—无所获,掌握了老子的同一哲学却所向披糜,这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最好说明:一级理论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讲君之道,孔子讲臣之道,庄子讲士之道,在视界等级上就存在差别,岂可混同。君之道君临天下,要总揽全局,长在总体认识;臣之道要臣忠君贤,君臣两分;士之道分在野在朝,不为所用便退隐山林,浪迹天涯。而我们今天所缺少的正是整体性认识。老子读了那么多先王典籍,满脑子法先王的思想,一心要复兴道德之治,返璞归真,我们必须从老子自身地位出发,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出发才能理解老子思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沉湎于灯红酒绿、歌舞宴席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陶渊明的。
老子的《道德经》读过多遍,一直是大众式的浮浅理解,自几年前重读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对知性形而上学对立性思想的批判才使我如梦初醒,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懂老子在说什么。老子在世时,道家即为显学,而老子却慨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七十章)名扬天下却找不到知音,正是因为一般人都是用对立性认识来理解老子,使他深为遗憾。从外部因素来说,当时的社会已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进入“礼崩乐坏”的历史时期,统治者只讲王霸之术、纵横之法,谁还需要复古主义者,那“法自然”的上古、中古已成无法重现的历史。从内部因素说,老子整天埋在故纸堆中,满脑子先王之法,总想法先王,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轮回,而今天我们需要的正是老子的同一之道。老子作为百家之祖,弟子不算少,但都只学得老子之学的一部分,以诸弟子所学形成道、法、名、兵各家。真正的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话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讲何来五千言?所以道是可以讲的、可以认识的,但它不是一般哲学,不是反映一般人对立性思维的对立性哲学,而是同一哲学,是大统一理论。这句话没有吃透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老子,其弟子尚不能,何况后人。从老子“常人、常道不入众妙之门”的箴言中我悟出了八个字:常人止步(常道止步)、常物止步。这八个字也是我的理论的核心。我因此在《光速不变解》中指出:宇宙圣殿上写着四个大字,唤作:常物止步。作为自然之魂的辩证理性圣殿上也写着四个大字,唤作:常人止步。不跳出对立性思维的框框,不抛弃常道莫作老子之徒。
上古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敬畏自然,受自然的支配,。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春秋以来,生产力日新月异,人自大起来,把自己看成自然的主宰,战天斗地豪气冲天,要制天命而用之。他们忘了,江河水患本是人造成的,沙漠荒滩也是人造就的,大自然不过把人种的苦果再送给人。一场地震可以毁灭一个城市,人永远不能阻止它;暴风袭来,倒屋拔树,无人能够阻挡,自然力比人力强大得多。人所造的飞行器永远超不过每秒一千公里的速度,这是空间重力场的制约:人无法降低自身的物质密度,也无法把飞船变成等离子体。人非无能也非全能。“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人的力量不在肉体而在思维。爱因斯坦说:“纯粹思维可以把握实在,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所谓纯粹思维是指同一性思维而非对立性思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是有无同一而非纯无,所以我们要为老子正名。我在《波粒二象解》第三部分中倡议复兴中国哲学: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极力把科学推广。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科学才开始兴旺。
四百年后今天,历史完成一个循环,
不过对象有所不同,我们要来一个哲学的复兴。
  借用培根的话:‘当前知识的状态并非繁荣昌盛,也没有重大的进展。必须给人类理智开辟一条与已往完全不同的道路,提供一些别的帮助,使心灵在认识事物的本性方面可以发挥它本来具有的权威作用。……宇宙在人类理智的眼里好像一座迷宫,哪一方面都呈现出那么多的歧路。各种事物,各种征象似是而非,各种自然现象杂乱无章,纠缠不清……我们必须首先给人类的心灵和理智介绍一种更完善的用法,然后才能达到自然界那些更遥远、更隐蔽的部分。’
     自然现象缠绕不清, 只有辩证理性才能帮助心灵。
     老子、黑格尔是人类之英,他们的思想才能帮哲学与科学复兴。
     为发挥新哲学的妙用,我们要重塑老子之形。
     脱去他神秘主义的外衣,还他上古圣贤世俗思想之精。
     将来要重释五千言,为修身治国天下太平。
     我们屡倡多读经典, 何不读这百家之祖《道德经》。
     《老子》本为普及哲学而作,没有什么古籍比它言简义明。
     读它不仅学了哲学思想,民族文化也会得以宏扬。
     老子三宝提倡“慈”,“俭”, 以及“不敢为天下先”,
     宗旨在顺应自然, 它不但会改良社会风气和人的道德。
     也会创造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这首先需要哲学和物理学,摆脱对立定式出新推陈。
当思想的闪电击断无形镣铐,人类将会解放为人!”
方悟   2004年3月3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