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注解

《道德经》新译(文白对照) 38--40 章

时间:2019-08-27 22:18:01   作者:xuyifan01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4171   评论:0
内容摘要:(原文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下 篇 德 经 (原文) (译文) 三十八 三十八上德不德, 形而上层次的德不拘泥于德,是以有德。 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不失德, 形而下层次的德(要求人)不失离于德,......
(原文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下 篇     德  经

  (原文)              (译文)

   三十八                  三十八

上德不德,             形而上层次的德不拘泥于德,
是以有德。             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
下德不失德,           形而下层次的德(要求人)不失离于德,
是以无德。             所以本质上是无德(所以本质上不是德)。
上德无为,             形而上层次的德顺应自然而作为,
而无以为也;           而不是有意表现(施展)它自己的作为;
上仁为之,             形而上层次的仁有所作为,
而无以为也。           而不是有意表现(施展)它自己的作为(仁)。
上义为之,             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
而有以为也。           而是有意表现(施展)它自己的作为(义)。
上礼为之,             高层次的礼有所作为,
而莫之应也,           而没有人响应它,
则攘臂而扔之。         于是就捋胳臂卷袖子地强拉硬拽着人按礼行事。
故失道。             (为了作为而作为)所以就丧失了道。
失道矣而后德,         丧失了道而后才去讲让人遵从的德,
               (不知道如何遵循道,人们就以德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失德而后仁,           丧失了德而后才提倡甘自奉献的仁,
                    (不知道什么是德、或达不到德的修养,人们才会以
                          仁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失仁而后义,           丧失了仁而后才提出兼顾自身的义,
                    (不知道什么是仁爱、或达不到仁爱的修养,人们
                          才会以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失义而后礼。           丧失了义而后才有了必须照办的礼。
                    (不知道什么是义、或达不到义的修养,人们才会
                          以礼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夫礼者,               “礼”这个东西,
忠信之泊也,           使忠诚、信誉变得浅薄啊,
而乱之首也。           而实际上是乱世的祸首。
前识者,               前面记载的仁、义、礼、这些东西,
道之华也,             只是道表现出的浮华现象,
而愚之首也。         (舍弃本质注重表象)反而正是愚蠢的开端啊。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     因此大有作为的人存心(立身)于德的敦厚,
而不居其泊,           而不是存心(立身)于德的浅薄,
居其实,               存心(立身)于德的朴实,
而不居其华。           而不是存心(立身)于德的浮华,
故去罴而取此。         所以远离彼(德的浅薄、浮华)而取此
                          (德的敦厚、朴实)。

   
   三十九                      三十九

昔者得一者:                自古以来获得元气而浑然一体的:
天得一以清;                苍天(大脑)得元气而浑然一体就清明;
地得一以宁;                大地(身体)得元气而浑然一体就安宁;
神得一以灵;                神袛(精神)得元气而浑然一体则灵验;
谷得一以盈;                河谷(脉络)得元气而浑然一体就充盈;
侯王得一而以天下正。        君王(修道的人)得元气浑然一体,才能去做
                               天下的准绳。
其致之也,                  得到元气而浑然一体达到极致之后的情况,
谓天毋已清,                就是天(大脑)无休止地清明下去,
将恐裂;                    最终恐怕要崩裂;
谓地毋已宁,                就是地(身体)无休止地安宁下去,
将恐发;                    最终恐怕要爆发震荡;
谓神毋已灵,                就是神袛(精神)无休止地灵验下去,
将恐歇;                    最终恐怕要消失;
谓谷毋已盈,                就是河谷(脉络)无休止地充盈下去,
将恐竭;                    最终恐怕要涸竭;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          就是君王(修道的人)不停地尊贵自己而且
                               长久地高高在上,
将恐蹶。                    最终恐怕要跌倒。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          所以果真尊贵的就要依靠卑贱为根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果真处在高位的就要依靠下位为基础。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因此君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这是君王真的以卑贱作为根本吗?不是的。
故致数与无与。              所以君王的气数只传数辈就没有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          因此圣人不希求(在上的)碌碌如玉,
硌硌若石。                  而宁愿(在下的)硌硌如石。

 
   四十                      四十

上士闻道,                道性深厚的人听了道,
堇能行之。                尽其所能地勤奋努力去实践它。
中士闻道,                道性若明若暗的人听了道,
若存若亡。                似相信似不相信。
下士闻道,                缺乏道性的人听了道,
大笑之。                  哈哈大笑地嘲笑它。
弗笑,不足以为道。        若不被这种人笑话,道就不能被称为道了。
是以建言有之曰:          所以(古人)立言于此说:
明道如费,                光明之道好象暗昧,
进道如退,                进取之道好象退守,
夷道如类,                平坦之道好象偏僻不平,
上德如谷,                崇高之德好象低洼的川谷,
大白如辱,                洁白之色好象似污浊,
广德如不足,              宽广之德仿佛有所不足,
建德如偷,                刚健之德好象行藏匿迹,
                   (建立德行或功业就好像怕别人知道,)
质真如渝,                纯真的品质好象空虚,
大方无隅,                大方之形没有边角,
大器晚成,                贵重的器物往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大音希声,                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无声,
大象无刑,                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无形,
道葆无名。                道隐藏在无名无形之中。
夫唯道,                  也只有道,
善始且善成,              才能使万物善始而且善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