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老子》今说——第二章

作者:耶律兆才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25162  
内容摘要:【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今说】 这一章前半部是在讲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辩证法:......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说】
这一章前半部是在讲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辩证法:“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有丑这就坏了。都知道好是好的,而不知道有恶这就不对了。所以,有无互相生化,难易互相成全,长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响,音声互相和谐,前后互相照应。”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天下无论什么人都应掌握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后半部分是对“圣人”(统治者、贵族等有钱有势之人)提出的行为准则,要求“圣人”作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法,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必由自己去开始。(不是采取自主的、主动的措施)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当时的统治者以天下为己有)帮助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持有功,成功了自己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不可殆。
由此可见《老子》在第二章就把他的政治观显现出来,要圣人们依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显然是对当时圣人“有为”而发的。时至今日老子的这些观点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可惜的是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这些,而唯恐有的不多,持的不够,争权夺利,沽名钓誉等看重钱财和权力的是大有人在。
附带说一下,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历来很多人都解为:天下人都知道是美的,就不美了;天下人都知道是善的,就不善了。这种解法是照字面解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都知道是美的怎么就不美了呢?都知道是善的怎么就不善了呢?桂林山水天下人都知道是美的,不还是很美吗?孝敬老人天下都知道是善事,不还是善事吗?二是这样结合后面的句子文理不一致,后面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倾,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是在讲物相的对立统一,况且中间还有一个“故”字,连贯起来看这段话是在讲辩证法,是在说明万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互相依赖的,不是互相排斥的道理。如译成“不美了、不好了”就把它肯定了,绝对化了。如果反过来译作“天下全是美的,就不知道有丑了,全是善的,就不知道有恶了。”这样才有相对的意味,所以我认为历来的这些解法是不恰当的,我的今说似文理通顺。
“圣人”一词在《老子》中屡屡出,并非指圣贤之人,而是指统治者、贵族、学者等有钱有势的人,是君子、大人的代名词,也是具有一定道德素养的代码。思想史专家刘泽华先生说“圣人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的特产,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和理论构成。”所以我们在理解“圣人”时不要认为是指哪个人,而应看作是泛指。
转载申明: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子LaoZi.Net

相关评论
说道 LaoZi.Net   豫ICP备18009634号-1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20052号  豫ICP备180096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