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道德经
  • 《老子》道德今译 ---看破人性红尘的智者

    一, 译 序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老子--李耳先生原是史官,从历史的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与人性的哲学。关于其成书的年代和方式不详。但其思想的价值还是多有认同。老子是智者,因为他看到了人类的本性是由感官、情欲和理性、意识组成的孪生冤家,两者的工作方式不同,又......  阅读全文>>
  • 老子新解〈—〉

    近来看《老子》,有些笔记,转几节供网友批评,如有兴趣,会接着发,望班主支持。一:老子其人与其名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阅读全文>>
  • 老子出关与《道德经》

    老子出关与《道德经》  老子出关而作《道德经》被称为千古之迷。老子为何归隐之前才写《道德经》?  答曰:因为老子看破了世情。因为他非常了解世人的价值观。正因为老子归隐,《道德经》才成为绝版。正因为《道德经》才成为绝版,它才能流传下来。纵观历......  阅读全文>>
  • 《老子》道学的“有物混成”说

    有的网友提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物是指物质吗?”,引发了我的深思,试说如下: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说有个东西生于天地之先,也能生育天地。这个东西是唯心的,或唯物的,勿为这些定义所束缚。既然说有物,就把他说是物质吧。一般来说,人们把物质看成是能视得见、听得着、摸得......  阅读全文>>
  • 圈养是施舍,天养是幸福。

    圈养是施舍,天养是幸福。天地待万物为刍狗????前十年我怎么也想不透。今天,我下岗干个体就想透了。苍天无情实为最大的有情,施舍下的幸福是免于思考的奴隶的幸福。没有自由,你我只是乞丐。站在人势的屋檐下----迫生为下。 《原来如此》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嘘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阅读全文>>
  • 史记中老子与孔子的地位为何不同

    《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而将老子列为列传,且和韩非等位列同阶,是何道理呢?我以为,如果不从家族传承的庞大程度来说,而是单从学术的角度考虑,孔子在总结前人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以德为核心的“礼教”体系,这种体系易于为统治者掌握利用,易于实践操作。而老子的“道”说自始至终没有形成一......  阅读全文>>
  • 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新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初以为是古人编纂有误,后来才意识到,治国思维的倒向(现美名曰‘政治’)对国家安定的意义,要远大于对它国利益的追求。故万不可茫目推崇和轻易易之。就象炖了一锅小杂鱼,火势大小决定它生、熟、胡、焦的时间和程度,翻炒则决定它个体的完整性。二者均应以同等精力去对付,切......  阅读全文>>
  • 老子个人形象的自我描述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寥兮,若无止......  阅读全文>>
  • 听汇之先生论“德”

    汇之先生曾对我阐释“德”的概念:德:得也。古时“德”与“得”字通。“德”即“得”也。在《道德经》中,德字的概念应该包含在如下表述中:即:应得而不得,是谓有德。有德与无德与缺德,应该如何理解呢?1。先讲德的内涵德,只有在有人群的地方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德,属于社会范畴,体现于人与人......  阅读全文>>
  • 《老子》道学的四十二章及其他

    打开《老子论坛》,好不热闹。有的作者费尽心血,为了将全经讲个清楚,作了许多注解、释义、译文,一些读者还是感到不懂。我深感痛惜。他们说“本来已糊涂,越看越糊涂”。难怪!难怪!《老子》版本多种,各版之间的语句亦有差异,历来名人注释的百多家,很不一致。勿说初学,就是素有研究的,也感俯......  阅读全文>>
老子LaoZi.Net
  豫周公网安备41160002120052号  豫ICP备180096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