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墨子有类似的观点-----兼爱,非功。儒家、墨家在先秦被称为显学,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认真了解了解墨家。老子的“身天下“是理论,而墨子极其弟子却是最好的实践者。古龙用四个字概括了他们的这一特点”青城死士“。墨家不怕死,但绝不好斗,相反,他们恰恰是和平的捍卫者,不惜以死捍卫和平。墨子和公输班的沙盘斗智,化战乱于无形,是很好的说明。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死而不亡的人是自知者,是自胜者;欣喜的是中国还有这样的人。他们才真正是“中国的脊梁”。可叹的是中国的肌体内病菌太多,导致脊梁日渐弯曲,学学阿Q吧“妈妈的,有脊梁总比没脊梁好!有本事你把我压垮!二十年后,老子又是。。。。”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顺应道,不刻意为之,不落入滞住。以本性对应一切事物,得不喜,失不忧。按佛教的说法,一切如梦幻泡影,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含灰?”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解: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在平淡无奇、司空见惯的事物里。觉悟了,就顺应了道。但是,因为它太平常,太平淡,所以常被人们忽视,甚至于道外求道。
平凡的并非不重要的,吃饭对于常人来说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可是谁又能离的开呢?而实际上,吃饭是人类的头等大事。孔夫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把人称为“饮食男女”,可见吃是非常重要的。告子也说:“食色,性也。”食还在第一位。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也是个吃。所以说,道在哪里呢?就在“吃”中。李白的许多名篇不也是吃(酒)出来的吗?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1、这是政治术,一些人把它运用于权术中。
2、“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周幽王得了一位不会笑的美人----褒姒,为了让她笑一笑,穷尽其力却无效果,不管幽王如何折腾,美人就是不笑。后来幽王头脑一热,把国家的“利器”拿了出来,国之利器果然不同凡响,美人终于笑了,而幽王之国也完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值钱的一笑。这一笑,把国家的无价之宝给笑没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一笑,这一笑,倾了国。
唐明皇步其后尘,把“国之利器”给杨玉环看了看,玉环看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幸的是让安禄山偷看了一眼。之后两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峨眉马前死”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我有一言:“国之利器”不是玩具。
可怜基业三百年,创业不易守成难。
幽王不知江山重,轻举烽火博笑颜。
褒姒一笑国失色,从此边陲起狼烟。
千里平川塞白骨,长安城里效先贤。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这是老子的理论核心。
事物有此面,也有彼面。智者知此知彼。佛家有此岸彼岸说。在此岸的你只有到过彼岸,了解了彼岸,在此岸的生活才能发生质的变化。为了让你能到彼岸去,佛家给你造了一条船,叫做“般若”,用般若去“波罗蜜”。当然你不愿意乘坐也没人强迫你,只是你到死也不会知道“人”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