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
华振兴 摘自《道德经研讨会论文集》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道德经》便是一部经典之作,是人们修身修德,齐家治国的无上宝典。历史上,在《道德经》的指引下,成就了无数的道德高尚的人,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道德沦丧的现象。其中,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我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从十四大、十五大到十六大,党关于反腐败的声音依然斩钉截铁,态度依然坚决如故。中国共产党与腐败现象的水火不容是天然的,无可调和的。因为党的章程明确提出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提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腐败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腐败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彻底、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要引起我们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过度的私心私欲,可以说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综观近年以来的腐败案件,哪一个不是因为放弃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放弃了道德的修养,不顾一切的满足自己极度膨胀的私心私欲而走上歧途的呢?所以说,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一部指导人们如何修养道德,如何用道德治天下的教材。它详尽的论述了什么是道德,如何修道德,如何以德治天下以及如何对治人们过度的私心私欲等问题。对当代的反腐倡廉工作和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比如,《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一段是说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心身健康的人,寸步都离不开德。失德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健康丧失的祸首。德性的圆周、充实、淳厚,是人类心身健康的根本保证,是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上德之人,行德而不自恃,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已深入心中,他们认为为人民服务的事情是自己当作当为的,从不求取回报;而下德之人,哪怕只做了一点点好事,也大肆宣扬,生怕别人不知,贪图虚名,求取回报,是无德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德不具备,就要从仁入手来培补自己的德性;如果仁也不具备,就要从义上来入手;如果义也不具备,就要从礼上来入手。《道德经》提倡人们都要修上德,行上德,而下德是必须要彻底抛弃的。
又如,《道德经》第八章 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是要求人们都要象水一样处下不争,用自己全部的心身默默的为万物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毫无私欲可言,从不求取回报,竞争得失。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就是一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高尚的人。正因为我们能够处下而不争,能够时时、处处、事事都象水一样,处于不争、无争的状态,避高趋下,顺其自然,不逆不违,保持心身的中和之境,所以我们就会永无忧患、过失和烦恼。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真的能舍己而利益大家,不求回报,彻底抛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那么,腐败等现象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将会彻底根除,社会风气、党风建设将会得到极大的净化和提高。人人都讲奉献,不求回报,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现象也将永远消失。以德治国,德化天下的目标必将实现!
再如,《道德经》第三章 安民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段是说,道德的修养要求人们长期保持人心、民心不受私欲的腐蚀,使心灵纯朴,摆脱过度的七情六欲的蒙蔽,使人人都能认识和体悟到私欲用事的害处和弊端。这样,人们就会自觉的保持淳朴的自然之性,不敢炫耀机巧之谋,不敢施以狡诈之心,则天下德化,民风纯朴,百姓自安,社会大同。其中,"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一句,更是提出了针对腐败等现象的对治之法。那就是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强道德教育,强化监督体制,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使那些私心私欲过强,有腐败苗头的人都能明白道德的标准,腐败的害处,以及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重视和决心,使他们知难而退,不敢为也!这个方法虽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但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不能或缺的。而真正的治本之道在于尽快的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加快以德治国的进程。当人们都能自觉的用道德的标准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之时,那么,这个治标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
还有,《道德经》第九章 持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着重论述了私心私欲用事的害处和弊端,告戒人们,凡是为了满足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而为之事,所得之利,终究不能长久,必将会给自己留下祸端。腐败正是因此而产生,过度的欲望是腐败的根源。"给子女留下万能的美元,无异于给他们万恶的诅咒。"这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名言。"如果再有一次生命,我宁愿生命中没有金钱,而有目标。"这是石油大王洛克斐勒的感叹。《道德经》要求人们要抛弃那种"跟着欲望走,被欲望所牵引","不可自持,甚至卖身为奴"的生活,倡导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无私奉献,天下为公,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万物众生服务!深入解读这一段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它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党风建设、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那些腐败分子能够自觉的对照《道德经》的理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够"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能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能够"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能够"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那么,他们就不会为了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而步入腐败的深渊了。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够以《道德经》为日常处事的标准,自觉的进行道德修养的实践,努力去除过度的私心私欲对自己的影响,真正树立一颗大公心、无私心、奉献心,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进入新的阶段,道德建设就会取得巨大成功,腐败等现象也会根本杜绝。如此一来,我们国家以德治国的效果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道德建设必将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发生质的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一系列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的措施, 胡锦涛同志说: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经受住权力、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这与《道德经》论述的理论不谋而合。可以说,是《道德经》的精华在当代的完美体现,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复苏的春天已经来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都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无私忘我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