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以后儒学代替了黄老之术,老子影响从政治领域退到宗教领域,老子之道被神学化、虚无化,老子这个实实在在的人物也被神化为虚无人物,他的话被曲解为养生之道。宗教都是否定现世肯定来世的,都是虚无哲学,曲解并不奇怪,但世人(包括学者在内)也在对老子虚无化,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就说:“老子,隐君子也”,所以以庄解老,以道教义理解老就成为老子研究中的主流。其实老庄是不能并提的,庄子在《天下篇》中就将自己别立一门。王夫之在《庄子解》中也说“故又自立一宗,而与老子有异焉。”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自然哲学,姑且称之为大一统观,其整体系统下包括了政治观、人生观。庄子和道教重其人生观,韩非及汉唐皇帝重其政治观,他们均以其所重部分替代整体来解老,因而未能抓住老子思想实质。在哲学史上,只有老子和黑格尔是理性同一性思维方式,余者皆为知性对立性思维方式,所以老子在世时便悲叹自己的思想“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思想被玄学家看作虚无,被道教学者成玄英说成是“非‘非有非无’”,其实老子思想是有无的同一,“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个“玄”代表着整体性。所谓“抱一为天下式”就是说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应该是最具普遍性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双手围合为“抱”,老子是讲“合二为一”,而不是“一分为二”的。老子的同一哲学与一般哲学讲的同一性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成一体不可分,后者是二体结构可分。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则,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都是同一的,这世界只有一个,不分物质精神,不分存在思维。当你从具体现象及偶然性、暂时性来看时,它是存在、是物质、是实、是有;当你从抽象本质及必然性、永恒性来看时,它是思维、是意识、是虚、是无。这里的实是指实体,有是指有实体;虚无是指没有实体。一般人(常人)不了解哲学范畴间的辩证关系,以为虚、无就是什么都不存在,他们不知道抽象的东西正是因为没有实体才需要通过具体的东西来表现,所以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虚与实、无与有都是同一的:一般即是个别,个别即是一般;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此辩证之理,常人岂能道哉!
知性的同一性与理性的同一有着本质区别:知性同一性把两个独立事物看作有一定联系;而理性同一只看到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这个过程反过来你就获得了道的正解:把宇宙万物看成一个金字塔系统,逐级同一,最后得道——最高真理。所以老子的思想不在有无之间,而在有无的整体之上。
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精神也是自然现象之一,人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符合辩证法的整体观的。道法自然,自然之法就是思维之法、哲学之法,反之亦同。
“正言若反”,这是解老的关键。说老子的思想是同一思想,就是从这一句得到的启发。“正言若反”,“若”作“即”解,正话即是反话,正反同一。因而辩证之道——非常之道讲:正言若反,反言若正,正象若反,反象若正;宏观似微,微观似宏;两极相通,正反互容,是谓同一,是谓玄通,常人不解,常道不懂,超越对立,天下一统。“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章)微观与宏观之间不需要架设什么“跨海大挢”,它们通过自身即可抵达彼岸,
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而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它缺乏整体观念。大统一规律如何去找?就是从金字塔底层开始逐级同一直至顶层,顶级规律就具备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
宋人杜道坚在《玄经原旨发挥》中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成心而师之。”他懂得后人应突破前人的认识,老子之研究才会有所发展。从历史发展来说,今人比古人更聪明,这是大脑和知识进化的结果。当年老子还不得不用“惟恍惟惚”这类模糊语言来描述“道”。但从认识发展来说,古人比今人聪明,他们尚能从整体上去观察事物,所以进化亦是退化。我们在细节上的进步导致人们更重视局部,更重视“分”,而不再重视“合”。历史循环进动,从合到分,应再到更高层次上的合,完成人类认识三段式的最后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