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环之路----重返起点
如果说物理学今天把我们引向一种世界观,……那么这就是以某种方式返回到
2500年以前的起点上。
---卡普兰
公元前六世纪是一个非常的历史时期,世界上产生了如此多的哲学天才,好像人类的思想宝库被一下打开。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波斯的查拉萨斯特拉,印度的悉达多.乔达摩,即佛祖。究其社会原因,是当时未有强大、统一的独裁政权,各个国家为壮大自身,积极延揽各方人才,提倡思想自由,鼓励著书立说,异端也得到容纳,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局面。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把今天的我们带回了起点之上,
相应必有民主和科学的提倡。
先哲的宇宙之音敲击着我们的头骨,
若要开窍先把历史课来补。
今后二十年也是个非常时期,
谁若能做同于道者,谁就获得发展先机。
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先后建立,
爱因斯坦和玻尔反成了论敌。
现代科学急需二者同一,经典哲学却无能为力。
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但经典理论难统一现代科学。
旧哲学只能是经典物理学的产物,旧思想如何面对新的世界?
老子时期的哲学发端,也是自然科学在前。
天文学、数学早已出现,金属工具广泛使用,铁也用来铸成刀剑。
思想家只能事后总结经验,卜筮者才根据龟纹预言。
若是相信顶峰理论,人类今后就难有发展。
经典哲学难脱对立俗套,重大发现哪个是它的功劳?
难切割的量子代替了无限可分,旧哲学变得匮乏、贫困。
历史带我们返朴归真,老子赠我们有限循环理论。
奥本海默说,我们所要做的发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
卡普兰说,二十世纪科学回到了古希腊和东方哲学表现的统一性。
(二)同一之道----真正的辩证联系。
在东方哲学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某种确定的联系。
---海森伯
现代物理学在探索哲学解时不能走向东方的宗教哲学(即所谓东方神秘主义),而应走向它的世俗哲学,其伟大代表就是老子。
一切宗教哲学都否定现实世界, 而现实世界的规律体系正是现代物理学。
―切对立性都不可能产生合理的解,神秘主义只会把我们带进无底空穴 。
以老子为代表的早期哲学,以辩证思想看待一切。
他继承炎黄至周的道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道力主“天人合-”,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
动辄“人定胜天”,全为满足人的贪欲。
把自然的生命榨取,使子孙后代难以为继。
辩证为同一之法则,强调事物不可分割。
知性顽固坚持对立,怎会有世界的统一。
同一的方法就是,搞清对应的联系。
它也讲全面和发展,空、时是它的第二层级。
老子是周室的典藏吏,纵览了上古贤哲的至理。
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把割裂的事物逐级同一。
“抱一为天下式”,治世的方法多么简易。
按相对论可以反观,万物产生源于三,
三者生于二,二为一之儿。
一者同于道,方法简而妙。
《老子》五千言,可以两字观:
处处说同一,劝君弃对立。
妄言矛与盾,楚人怎不笨。
两物难同一,须上一层级。
中古两千年,史上多不传,
皆因守道德,悠兮贵其言。
人称大同世,未有王霸治。
百代至尧王,失道谓小康。
朴初先生有一话:“反理信不差”。
若能有此观,世事都看穿。
正言都若反,皆为经验谈。
无为无不为,事物任自然。
炎黄安天下,早把兵革罢,
千年无征战,才有百代传。
(三)有无之辩----老庄莫并提
老子生前早有名,孔子亦向其问经,
只是诸侯争相霸,道德之治始被轻。
孔子之徒号三千,老子弟子数十名,
人人各得其一部,身后分为道、法、名、兵。
唯有孙子得其教,以奇用兵为略要。
韩非虽然著《解老》,最后未能把身保。
庄子心灵无羁绊,洋洋洒洒数万言。
变化无常莫足归,世俗之处不谴是非。
恣纵不傥藐天下,无终始处即为家。
天地并与非一统,寂漠无形难觅踪。
崇尚纯无否同一,老、庄怎么能并提?
道教拜老为祖师,多为后人“异”不识。
庄子适为道教祖,因为双方都尚“无”。
今来特举有无例,说明哲学两相异。
“有无同出而异名,”,是谓-物两面形。
对应范畴原一体,认识选用两名称。
赫拉克利特说:相反的东西相结合。
东方西方有类同,人类精神一点通。
无为须当有为看,处弱是为向强变。
有无两系列本同一,常人偏认为无道理。
庄子继承无系列,遂与有字相话别。
“日取其半世不竭”,辩者思想庄子学。
世之无限无端崖,芒忽何之闻风悦。
变化无常何为道,庄子不行老子教。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言树之利是对人而言,对树本身无用,利反成害。庄子讲的有用与无用分指人与树两种事物,而老子讲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仅是对人讲:物之可利用,是有无同在之故,所以二者同一。
一分一合其差别远,世人岂可混—谈。
庄子慨叹世无常,老子说:“复命曰常”。
庄子认为不可知,而同一世界可认识。
老子之后道不传,庄子未解五千言。
欲兴老子同一学,先把老庄相区别。
今人若仍以常道解,岂得真理之片屑。
知非老子本人书,道德之作谁能著?
同一哲学世所殊,战国之人写不出,。
余别老庄解疑团,谬说须不再流传。
(四)大道之解----如今方悟
王天泰在王夫之著《庄子解.序》中说:“古今之世殊,古今人之心不殊也。故居今之世,读古之书,以今人之心上通古人之心,则心心相印,何虑书之不可解解乎?”前一句对,后一句不敢苟同。人心有共性,但人心不古怎能通之。应反过来以古人之心换今人之心,方可心心相印。怎知古人之心?多读古书即是。读书多遍,其义自见,切不可人云亦云。宇宙的本质,古今中外,哲学家们都在求解,但正解只能是一个。听话听反,谁说自己绝对正确即可反解。应取各家之长,补己之短,再与自然科学相验。宇宙观说明不了宇宙,世界观解释不了世界,妄称科学。所述不敢误导大众,只算拿来释疑,为保持统一,将诸章合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窬,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四十一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三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七十章)
一章仅见菲律宾陈永栽、黄炳辉二人解释合首句本意。众人都释作:道如可说明,就不是永恒的道。如此理解皆错。第一,如不可说明,何来五千言?第二,老子的永恒是与暂时性同一的永恒,非绝对永恒。所以从全文看,我这样解释:辩证理性之道可与人道之,可讲也能讲请,但有前提当明:它不能以“常道”视之,也就是不能以一般哲学论之。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知性形而上学对立性思维方式,而辩证理性要求用整体性思维方式。所有的哲学流派都用范畴----名词概念,来说明这个世界,逻辑性是哲学的标识。但求真知的人不能以一般性理解来认识和使用这些范畴。无法区分各类事物也没有名称概念,既是宇宙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也是人类认识形式的早期情况。名词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是区分事物的认识工具。学习语言,首先是学习使用概念。能够使用名词概念,人的认识就得以发展,模糊的世界清晰地展现。它也反映宇宙某一阶段,复杂代替了简单。宇宙是个整体,遵循界度层系。不同层次有不同规律,不同规律有不同领地。规律是事物的共性和有序,是事物的本质和奥秘。本质内在,被现象掩盖,要想掌握共性和无限性,就须把其中的个性撇开,即使之抽象化,把本质——妙处露出来。事物是有限与无限的同一,要根据其具体性和有限性,才能使之相界定。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都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的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因人们单方看,事物本质总被蒙。”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就会用不同概念反映它。而整体性质不能忘,并非事物就有俩。理性讲同一,知性讲对立,常人不理解,谓道不可及。不同层系象旋梯,向上通往大统一,不迷经卷不信神,能悟道者入吾门。(—章)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先于天地存在呀,寥廓无形无声静寂。具体事物它不依赖,它是独立的存在。它是不变与永恒,随万物循环而运动。它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称。具体事物多么有限,它们只具有暂时性。辩证法叫宇宙观,它是抽象的自然。都说是物质不灭,非指具体的一切,只有抽象的概念能把生死避免。大象无形,怎会还有死生。一切具体事物都在循环,它们的存在形式不断变换。只有作为内容的客观规律,方能永恒不变。只有它是真无限,又在有限中表现。勉强用一个字来叫,仍不免俗套,反正人们都必须遵行,车马都通的为“道”。宇宙中到处都可见它,故可名之曰“大”。大是三维空间,空间总有变化。时间是空间的运动,一条河不能两次同踏。逝者如斯夫哟,古人就这样称它。时间之箭一直向前,离起点越来越远。从共性看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圆环,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故曰“反”。一是正反之反,两极相通,才构成一个圆。正反同一,终点才为起点,所以第二义为回返,返即循环。辩证法就是有限循环理论,循环转动了宇宙之轮。道大因它无所不包,天大因宇宙合于道,地大因它是母亲怀抱,人大因思维虚无缥缈。世界上有四种强大的事物,人为其一不可不予保护。人的力量来自思维,能认识道、掌握道的便有所作为。但人要有创造力,必须取法于地,地把万物孕育,又毫无索取。而地要取法于天,天给大地保护和温暖,天取法于道,道施以慈俭之教。为天地之母,为灵魂之府。道是因果的终极,它只在于它自己,道法自然就是依顺它的本性,每一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顺其自然,一切圆满。(二十五章)
生是演绎,生是象征,生是倒推,生是降生。辩证理性把事物当成整体,所以它是“一”。“一”是极限,不分量变质变。“一”是同一和统一,不能分割和对立。存在于三维空间的事物,观察可有不同的角度。总是对应的两面,切莫分成对立的两半。“一生二”,即指整体事物可看成由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混合而成。事物的自我发展,使得差异出现。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承继,发展都是自我扬弃。“二生三”,是两方面自我变化的循环,“一、二、三”,实际讲了三个规律:界度层系、对应同一、自我扬弃。有三个规律就可说明世间万物,有了真理就会避免谬误。万物作为整体都可从正反两方面去说明认识,例如用阴和阳来说明,向着日光的为阳,背着日光的为阴,两方面混合为一,此消彼长,自我扬弃,以保持相应的平衡。(四十二章)
万物都是对应同一的,相反相成。你看:如果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知道了什么是善,也就同时知道什么是恶。所以有无是对应产生的;难易是对应才产生成立的;长短是对应形成的,高低是对应显现的;不同的声音因对应才和谐;前与后总是在一起的。不能把对应看成对立,矛与盾并不同一,因为它们是两事物,不具有整体性,讲矛盾非辩证。(二章)
我们的民族语言一开始形成的时候,古代贤哲就有这样一些说法:光明即是暗昧,前进即是后退,坦平即是崎垒。高山即是低谷,广大即是狭蹙,极白即是黑污。完成的好像还有缺陷,质朴坚定的好像多变,极大的正方形没有角沿。大的器物总是较晚才能做成,最大的音响就是无声,最大的物象就是无形。道是抽象物,隐于现象背后处,人们不了解它,而追逐于表面奢华。只有“道”,才能拿来成功的解释这个世界。其余的理论都有残缺。(四十一章)
不断循环是道的运动,保持弱势是道的运用。事物都在循环,弱总是向强发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能先者有谁?最弱的即最强,极限处必这样讲。都说引力最弱,宇宙是它的场。事物的发展,就是走向它的反面。天下万物都叫“存在”,而存在是从不存在产生出来。万物从混沌中产生,还会回到混沌之中。(四十章)
图9:弱向强循环 图10:强向弱循环
三十根辐条安插在木车轮上,车毂中央总是空空荡荡,它要用来贯穿车轴,如此才好把车组装。有实有虚才有车的利用,哪能只求某一方。用粘土来制陶,要用手来圆绕。陶器总要中空,才能当器皿来用。挖掘窑洞、设置门窗,有使用空间才能作房。所以从物之实处看,是用来满足人之所需;从物之虚处看,二者相结合才能为人所用,为人所取。(十一章)
古人曾说:经受得住委曲,人身保全生命延续。经得起冤枉,事理最终会伸张。低洼的才会满盈,敝旧的必换新颖。少取的反而多得,贪多的终无所获。所以古代圣人总是把对应的两方面同一起来看问题,始终坚持事物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并把它当作宇宙最基本的规律。因而他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固执己见,兼听则明。不自以为是,取长补短,所以事功彰显。不自我夸耀,埋头苦干,有功业成就自令人刮目相看。不自高自大,善用人团结人,礼贤下士,人心抱成一团,故能长治久安。只有不与人争权夺利,才不产生争夺之对应关系。没有竞争对象,天下谁能与之争强。不争即是争,不争事亦成。古人所谓“曲则全”的经验,岂能当作虚言。有人在危难中能够保全自己,就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二十二章)
螺旋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方式,反映在抽象概念上就是圆环式循环运动。圆周上两极相通。所以要使事物收缩,先让向它膨胀的极限发展,膨胀到极限必然变为收缩。想要削弱某事物,先让它向强之极限发展,它自然要由强转弱。想要废弃某事物,先让它更兴旺一些,加快它完成循环的过程。想要夺取,先要给与。让对方不了解我的意图,在无防备的情况下陈仓暗渡。把真实目的隐藏,给人看的是其反面——假象。一般人都是知性对立性思维,怎能知智者真正所为。要象鱼深藏于水中一样,国家的战略意图岂可让人知详。(三十六章)
学会有限循环的理论,要努力追求心灵的虚寂,你反会得到思想的真实、充溢。坚持真正的清静无为,反会得到发展和有为。没有人为干预,万物都生机勃勃顺其自然发展,我由此可以客观地观察它们的循环。万物蓬蓬生息,最后要回到自己的发源地,静是运动的根源和起点,动是走向静的循环。这是事物的生命历程,静就是按照生命过程回归初始态,以开始下一个循环,这是不变的规律,是事物的一般状态,普遍状态。能认识和掌握规律的称为“明”,他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没有认识自然规律的,总想人定胜天,其必任意妄为。为所欲为的就会造成破坏,就会导致失败。认识掌握自然规律的能够包容一切,他放弃以人力对抗自然力而得安歇。让事物各按其本性自然发展,看问题就能公允和客观。而不是从主观意识出发,办事凭想当然。自然全面、周全,避免了孤立性和片面。客观、全面的认识是符合自然规律------天道的。作为自然规律的辩证理性是抽象产物,是永恒的、不变的、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一个人学会运用它,终身不会犯错误和失败。(十六章)
我的话明白易懂,也容易实行,但天下的人没有谁能够理解掌握并去实行的。我的主张有明确的宗旨,道的思想提供了现成的实践指导。但世上的人为名利所缠绕,对立性思维总摆脱不了。缺乏真正的辩证思维是谓无知,无知的人怎么能了解我的道。因为了解辩证思想的人少,接受我的思想的人就显得珍贵和崇高。上古圣贤的思想无人继承,上古纯朴的民俗也变成逐利的世风。世人只知追崇华丽的外表,哪知道什么是珍宝。怀里揣着美玉外穿粗布衣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贤。(七十章)
(五)重塑之议------中国哲学的复兴
我们的科学要来一个伟大的复兴。
------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极力把科学推广。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科学才开始兴旺。
四百年后今天,历史完成一个循环,
不过对象有所不同,我们要来一个哲学的复兴。
借用培根的话:“当前知识的状态并非繁荣昌盛,也没有重大的进展。必须给人类理智开辟一条与已往完全不同的道路,提供一些别的帮助,使心灵在认识事物的本性方面可以发挥它本来具有的权威作用。……宇宙在人类理智的眼里好像一座迷宫,哪一方面都呈现出那么多的歧路。各种事物,各种征象似是而非,各种自然现象杂乱无章,纠缠不清……我们必须首先给人类的心灵和理智介绍一种更完善的用法,然后才能达到自然界那些更遥远、更隐蔽的部分。”(15 )
自然现象缠绕不清, 只有辩证理性才能帮助心灵。
老子、黑格尔是人类之英,他们的思想才能帮哲学与科学复兴。
为发挥新哲学的妙用,我们要重朔老子之形。
脱去他神秘主义的外衣,还他上古圣贤世俗思想之精。
将来要重释五千言,为修身治国天下太平。
我们屡倡多读经典, 何不读这百家之祖《道德经》。
《老子》本为普及哲学而作,没有什麽古籍比它言简义明。
读它不仅学了哲学思想,民族文化也会得以宏扬。
若能验证方悟各种推论, 对推动科学普及和发展不可估量。
老子三宝提倡“慈”,“俭”, 以及“不敢为天下先”,
宗旨在顺应自然, 它不但会改良社会风气和人的道德。
也会创造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这首先需要哲学和物理学,摆脱对立定式出新推陈。
当思想的闪电击断无形镣铐,人类将会解放为人!
第四部分:有限循环------宇宙观之观宇宙
大自然通过人类开始来认识自己了。
------韦斯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