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導讀】
第二首經文正是承續上首經文而來,本文前段指明大道破體“無名,有名”穿越【眾妙之門】化生出宇宙芸芸眾生的紛擾塵相!後段言聖人真知卓見,能捨末而求本‧棄凡修道!並在文尾開釋聖人修道之妙法要訣。
以『大道廢』三個字做開場白,老子很技巧的將本首經文與第一首經文做串聯,上首經文講『形而上』的無為道境;這裡則接著開示『形而下』的物理世界之眾生相。這部份論述可以說已經為道學的立論範圍做出明確之開釋!末段『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更確立了道學『理論』與『修行』並重的真諦,點出了道學知行合一的要妙,也與《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做首尾的相互輝映。
本文首段:是從人性層面來觀察探討『無名心性』落入人類情識之後的分別心。
本文二段:是從物質層面來觀察探討『有名物元』創生物質宇宙之後的分別象。
本文三段:是從修道功夫理論的進路來詮釋聖者的處世觀。
【經文釋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一段是從人性層面來觀察探討“無名心性”落入形而下的人類情識世界的顯用。
渾然無為的真道破體了,“無名天性”落於人心,才有塵世所標謗追逐的仁義情操。隨著知識智慧的滋長,一些機偽詐騙也就層出不窮。所謂“孝慈”豈不是在六親不和時才得彰顯?所謂“忠臣”也不過是國家有難時才能有所表揚?所以老子接著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這一段是從物質的現象來觀察探討“有名物性”在形而下物質宇宙的演化籓筵--
在這現實的物理世界,芸芸眾生因循物理的法則規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就是這物質宇宙的眾生相啊!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聖人‧‧』是老子在《道德經》經文著作上非常重要的體例,聖人就是修道有成之人,相當於佛家所言的『佛』『大菩薩』。
此段指有道聖人看破紅塵假相,深知“大道流化‧真如常在”的奧義,塵世間無常的紛擾境相只不過是“真道”的幻化景象罷了,故聖人能格遵修道法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雖得萬物之元氣〈道炁〉並作,道之妙用無窮!有道聖者卻能“不伎不求”總是秉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無為無得之修道妙法義;有道聖人能以“無為法”潛修證道豈不正是效法“大道”作育萬物“成其大功而無所居功”的大自然哲理,這種不有、不恃、不居功的常則也就是真道流化運作卻能與萬物同在且永保“不去”的“真如”本性啊!
【讀經心得】
此章與第一章經文要合參,這兩章可以說是老子道論的綱領概述;
第一章講:“道之本體”在形而上(超物理境界)“無名”“有名”無聲無息的孕育著創生的不可思議之能量;
第二章緊接著講:“大道破體”在形而下(物理世界)“常無”“常有”的應化與顯用。而老子第一章所開釋的“眾妙之門”正是劃分此截然不同兩個世界的門檻!
於是:『一個玄妙不可思議之國度,孕育著玄之又玄的『有名』與『無名』;此兩者!共同穿越一扇眾妙之門,開展了創生之旅,幻化出一個美醜善惡喧嚷紛紜的物理宇宙‧‧‧』老子就是如此揭開祂的道學序幕─ ─
【經文佼佶】
此首經文前段:【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通行本道德經)原另成一章〈第十八章〉,但根據作者校佶這段經文發現這些文字應是由第二章錯簡而出,理由有三:
〈一〉從老子的文藝風格來研究,《道德經》每一首經文文字雖少但總能兼顧理論敘述與文理結構之完整,依此段文字內容判斷欲獨立成一首完整之經文顯然不夠周全,無法自成一章。極可能為別章之錯簡。
〈二〉此段文意與第二章確有密切關聯之處,原第二章首段:【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根據此段文義判斷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好可以互相承續而成完整之段落。
〈三〉從校佶完成之第二首經文內容研判,此章與第一首經文應是一氣呵成的作品;道學創生論的主體架構,從形而上到形而下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老子開宗明義第一、二章即刻給予說明清楚!因此第二首經文首這句『大道癈』顯然是與第一首經文之收尾『眾妙之門』作刻意巧妙的連繫的;
〈四〉據作者針對今版《道德經》多處錯簡問題之深入研究,發現原版《道德經》簡冊很可能於西元前516年,大量周朝文物伴隨王子朝奔椘,從周都洛陽被運往四川楚地,由於《老子書簡》經過長途舟車搬運\\,簡冊皮索不堪磨損而斷裂造成經文竹簡之散亂;由於後人對老子道學不甚了了,在重新整編經文時自然無法讓散亂的竹簡回歸定位,於是產生出許多的錯簡問題。我們考量原第十八章經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文字字數共25字,恰巧可抄刻收錄於一支竹簡中,再根據以上數項理由,作者大膽判斷其原為第二章之錯簡應是於理有據,合乎邏輯推測!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天物怒流,人事錯錯然。聖智造迷,鬼神不識。惟不可為,不可致,不可測,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
『天物怒流』
(作者注:通天下一氣也。)
『聖智造迷』
(作者注:無名心性迷戀塵勞流轉生死。)
【莊子解老】
《莊子‧庚桑楚》
道通!其分也成,其成也毀也。
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也。
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
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而定矣!
(作者注釋)
『道通!』
(作者注:道之創生萬物,至頭至尾參與其間,老子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其分也成,』
(作者注:為成就物質界而自破其道體,老子曰:『朴散則為器。』)
『其成也毀也。』
(作者注:因此成就萬物卻也自毀真樸之境,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所惡乎分者?』
(作者注:為何要分散其真樸之體呢?)
『其分也以備。』
(作者注:為了達成私我的完備;)
『所以惡乎備者?』
(作者注:為何要求所謂的更完備呢?)
『其有以備也。』
(作者注:因為在物質界私我各有封域(個體),於是就有追求自以為更完備之慾望。)
『故出而不反,』
(作者注:所以樸散後,氣(器)質界就為私慾所主導,再也無法復歸真道境界,)
『見其鬼。』
(作者注:宇宙萬物表現於外表的只是虛妄不實,如鬼魅般之幻影;)
『出而得,』
(作者注:樸散為器,看是有所得,)
『是謂得死。』
(作者注:其實卻是落入生死輪迴,看似肉身情慾之生,卻是真如本性之死。)
『滅而有實,』
(作者注:只有在肉身情慾寂滅後才能再次證得萬物之實相,)
『鬼之一也。』
(作者注:在此實相境界萬物根源無所分別相,融合為一。)
『以有形者象無形,』
(作者注:能夠看穿有形塵世表象的迷妄,以無形無著自處,)
『而定矣!』
(作者注:這樣就可以不為物累,而回歸心靈的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