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道德经》解悟要论

时间:2019-08-27 22:11:42   作者:pmet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0847   评论:0
内容摘要: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解悟《道德经》,我以为关键的只是三点。一要明白“道”为何物,二要理解“德”之内涵,三要体悟“道”与“德”之内在联系。事实上《道德经》全文,完全是围绕“道”、“德”二字展开,“道”是身心修习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为修道深入之必备基础。
由于字数关系,本文不就全文展开一一论述,而只就最重要的《道德经》总论部分、“道”之内涵、“德”之价值以及“道”与“德”之内在联系进行简要的剖析,对经文中论“道”和“德”的部分进行简要区分。因为“德”在修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两者有些部分并不一定能分得很清楚,但总体上不会对人们理解《道德经》产生大的影响。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那么修道又有什么好处呢?修道当然会有很多好处,否则历代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此献身。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心理承受力强、体格强壮、生理功能出现不衰退迹象,这些都是修道带来的直接作用,更大的好处,是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明了,这是为人最为重要的,所谓“朝闻道、夕死足矣”。修道的魅力用不着夸大,因为当人们通过修道,能够从内心真实地把一切都放下的时候,其心理的轻松愉悦和生理的功能焕发感觉是任何其它东西所不可比拟的(内中机制在我的《心理与衰老》一书中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修道这么好,那么“道”究为何物呢?这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我的《心理与衰老》一书,如果看明白了,全篇就是为了解释这一问题的,这里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人们在修道时心理活动回归到如婴儿的清静无为状态。这种解释有些勉强,具体的修习方法也不复杂,这里不详细论述了,还是言归正传,把《道德经》的总论部分剖析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这一句的理解,应参阅《金刚经》中对佛法的论述,佛说佛法不可说、无法可说,所说一切法,都是非法、非非法,但同时又留下那么多经典宣扬佛法,这就是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无奈。因为佛法与道法,都属于心中心法,没有体验,是说不清也不会有人相信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学识经历,不同的修行功底,心中的体验又会很不一样,以那时候的科学文化水平,修道的内心体验和内在机制都是很难让人信服和说清楚的,所以老子尽管要传道,但在篇首难免感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这句话,首先应了解修道修什么,然后再参阅古人有关先天后天的思想。修道与修佛,方式方法不太一样,实质上都是修心,是把人们平时流转不停的散乱之心,转化为清静心、无为心,这实际上既是一个修道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化世界观、方法论的过程。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先天生后天,修道就是把处于后天状态的身心修回到先天状态,说白了就是一个特殊的通过调心而改善心身的方法(至于心理的转化为何会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在《心理与衰老》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只是心理的转化作用难于述说,老子就借用先天后天的思想,来表达修道的方法,这也是一种为修道所用的方法论。
紧接后面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论述了先天后天思想在修道中的运用。常无,是要在修道时保持心理的虚无状态,但并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就如佛法里强调的不能进入死寂的顽空状态一样,而是在心空的情况下,产生一种特殊的微妙感觉,称为真空实相,也称为佛性、菩提等显现,修道能修到什么?关键就在于这个“妙”觉,先要有了这个“妙”觉,然后才有可能真正地合道,故日:“常无,欲以观其妙”。然后修道者有意识地把这种微“妙”感觉循周天在体内运行,在道家依功夫的深浅称为坎离交或乾坤交,能够让相应部位的机体组织脏器功能得到强盛,这是修道者心理虚空后产生常有妙觉的必然结果,故日:“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徼”的意思是边界,指的是身体的某个具体部位,有的书和内丹功作“窍”解,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这些修道的方法,没有悟透佛、道并去脚踏实地地修习是很难理解的,否则,《道德经》早就被人们解释一清二楚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这里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清朝山西名士宋龙洲所注《道德经讲议》,对玄的理解是:“玄者,不可执捉。不可端倪。无形象、无言说,至静至明,至圆至活,至显至露,至真至常。浑化无端,妙用无方,是以谓之玄”。这个解释实在是很有见地,修道中的常无、常有,是修习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先有“常无”,然后才出现“常有”,有了“常有”,“常无”才能持久,两者都需要思想的返朴归真才能产生,所以叫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中的玄字,人们多作“深奥玄妙”解,实际上应作“不可执捉、无为”解,因为修道中不管是“常无”还是“常有”,都是很微妙而不可刻意追求的,修习者不可执捉,而以潜移默化地修“德”而保持无为的心态为妙境,故日“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也就应该理解成:“反复的无为修习,是步入得道妙境之门径”。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上述内容,虽然是道家修道和内丹功的基础和要点,但如果和道家及佛家当今的修道理论和实证方法相比,则显得简单和散乱。不过另一方面,把修道的理论方法和修“德”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把修德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强调,则唯有老子一人,而把修道基础之修“德”扩大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也只有老子一人。
一般历代的修道者也都知道修德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能真正修到“无我”状态,悟透无为修道的真实含义则少而又少,所以也就很少有人能悟透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修道的一个要点就在一个“无”字,悟不透的,它是一本无字天书,话说得最多,书写得最厚,都难于表述修道无为、无我的意义所在,所以“道”实际上就是一本“无”字天书,如果悟透了,就是一句话:“一切处无我”,如此而已。
修道事实上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不是说你知道修道是修“无我”,你就心里真的能做到无我;或者你的思想能做到无我想了,你的心理就能很容易产生真空实相;又如我知道我能够通过修道让自己活到150岁、200岁以上,但我并不会真的去活150岁、200岁。一者,人长时间活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长时间坚持修道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二者,没悟道者活不长,悟道者不会希望自己活得很长。所以我前面说过,修道能让人心身强健、生理功能不衰退只是小儿科,最为重要的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悟解。这些,不达到修道的一定境界是很难理解的,很多人把老子的“道”当成虚无缥缈的东西,原因也在于此。所以这里,我还要再强调一下:老子的“道”,是实实在在的个体修行之道,其他的治国之道,齐家格物之道,为人处世之道,都是为个体修道服务的,是修道者的必备之德,《道德经》全文,是一部特殊的修道的方法论。只是这种修道方法,文字研究者难明究竟,修道不到境界者也难于窥见内中的风光,不说不明,说明了有多少人信也很难说,我想这里,还是难为之而强为之吧。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作    者:无心无过
                                邮    箱:pyqads@sina.com.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