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宝藏。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谦下贵柔”、“以百姓心为心”的学说,25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1938年5月,侵华日军包围了中原一座古城,见城中有一高耸建筑物,疑为重要指挥部门。攻城开始了,日军向这座建筑物连连发炮,令日军惊诧的是,在城里一片硝烟中,那座建筑物却巍然不动,发出的13发炮弹,竟然没有一颗爆炸。这座高台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打到这里的炮弹都没有爆炸?这座古城,又是哪里呢?
2012年8月31日,《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带领我们走进: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以下是曾仕强教授在老子故里明道宫景区老君台前,现场讲解《道德经与人生》视频。在线观看请点击:
同年9月,曾仕强教授录制了共21集的《道德经的奥秘》专题视频讲座。视频涵盖了曾仕强教授在鹿邑的现场讲座《道德经与人生》《道德经的奥秘专题片》《道德经的奥秘》专题讲座,可谓对老子文化内涵的又一次深入挖掘和弘扬。
以下是分集介绍,另附有每集的视频链接: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k5NjI4.html?f=18607071
1938年5月,侵华日军包围了中原一座古城,见城中有一高耸建筑物,疑为重要指挥部门。攻城开始了,日军向这座建筑物连连发炮,令日军惊诧的是,在城里一片硝烟中,那座建筑物却巍然不动,发出的13发炮弹,竟然没有一颗爆炸。这座高台是什么地方?为什么打到这里的炮弹都没有爆炸?这座古城,又是哪里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带领我们走进: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道德经》与人生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gxNjMy.html?f=18607071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大多读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书,熟读《论语》的人,比了解《道德经》的人多之又多,那么老子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为虚,方能生出万物,神为神妙,而不是神在主宰,因为中国人相信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那么“谷神不死”之中的“不死”,是什么意思?人难道可以不死吗?
《道德经》与人生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OTI0.html?f=18607071
道可道非常道”,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话,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中国人受西方人的影响,处处讲究二分法的思维模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对此,老子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警示,以使我们避免陷入人生的痛苦之中呢?
乡愿一词,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是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烂好人。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而老子却在道德经中说: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难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吗?
《道德经》与人生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NjEy.html?f=18607071
我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始终困扰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老子能解答这个哲学上的三个终极追问吗?我们都希望拥有完美的人生,但为什么常常总是事与愿违呢?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但是《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却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少思寡欲”是说人生要减少思虑和欲望,这一点尚可以认同,而“绝学无忧”是说,不学习知识,就可以少很多忧虑,难道老子主张不要学习知识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E3ODQw.html?f=18607071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老子与《道德经》,都曾被遗弃,曾被误读。但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什么开始重新关注老子与《道德经》了呢?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
我们常常认为,世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但是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2MTA0.html?f=18607071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为,对于这六个字有着众多的解释。因为古代文字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只要把标点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曾仕强教授认为,这六个字,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读法,从而产生三种不同的意义。那么这三种读法是什么?这六个字又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七千多年前,伏曦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根据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八种现象,创造出了伏曦八卦图,这就是天人之学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是给高等智慧的人来解读《易经》的,那么,老子观察到的天象,又是什么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4MTM2.html?f=18607071
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每一个人都是赤裸而来,空手而去,那么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就是为自己活着的,而曾仕强教授认为,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人不为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古人又为什么说“人在衙门好修行”呢?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活得有价值,但是人生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老子的《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行道,那么道在哪里呢?老子说“道法自然”,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那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自然,而要说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3NTQw.html?f=18607071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却即没有形状,也没有声音,看不见 摸不着,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也不能用五官来了解。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人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为什么一定要“依道而行”?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了解道,认知道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不仅创造了万物,同时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我不知道这种东西叫什么名字,就暂且称它为“道”吧。在这里,老子似乎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道”,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感到很困惑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2MzA0.html?f=18607071
被人们认为玄而又玄的“道”,其实就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还是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无论是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还是盛极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环往复之中。那么,认知这种自然规律,对于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吗?而《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又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反”字有三个含义,但无论是返回原点、物极必反,还是相反相成,其实都是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表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无尽地循环往复。但是“反”和“道”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1ODI4.html?f=18607071
《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其意是,想要他合上,必须使他先张开,想要夺取他,必须先给予他。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意,究竟是什么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gxODU2.html?f=18607071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似乎都是强者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道德经》中说,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诉我们:弱可胜强,柔能胜刚。那么,弱,为什么可以胜强?柔,是靠什么胜刚的呢?在这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呢?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凭借感官,去区分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而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真善美,厌弃假恶丑。但是老子为什么说,人有了真假、美丑之分反而不好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cwNjcy.html?f=18607071
人们常把《道德经》所说的“无为”理解成为什么都不做,把“无不为”理解成什么都做,因此“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引起了人们很大的争议,到底是应该什么都不做,还是应该什么都做?老子说话为什么总是相互矛盾呢?那么,无为而无不为,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着怎样重要的警示呢?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而无不为,就是不主宰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告诉我们:道,是顺从自然,任由自然万物自己生长变化的。人是自然之子,作为一个人,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Y2MTY4.html?f=18607071
《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习的知识越多,反而会离“道”越远。但是现代社会,非常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知识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知识和知道是什么关系,知道的这个道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而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知识呢?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各种知识都得以传播,但是,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醒我们,如果你不加选择地去学习的话,学得越多,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损害越大。除此之外,对于修身行道,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NTY4.html?f=18607071
宇宙万物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说是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也有人说万物是在逐渐演化中产生的。而老子告诉我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中国人常说,无中有生。但是“无”和 “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无”中怎么能生出“有”来呢?老子所说的“无”,是一种什么状态,而“有”又是什么含义呢?
人指责天地不仁,任万物自生自灭,天指责圣人不仁,任百姓自生自灭,人和老天的这段对话,就像是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但是老子通过这段对话,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2NDcy.html?f=18607071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对于现代人来说,“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俭”似乎难以做到,因为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上追求高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现象,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祸患?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节俭,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有人开始鼓吹,只有高消费,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上的奢华之风渐起。那么,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坚持节俭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ODUy.html?f=18607071
《道德经》讲的是“道”和“德”。对于中国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种信仰。几千年来,凝聚中国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那么,道和德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说,“道”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是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那么德是什么?又存在于哪里?《道德经》中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德,又有什么不同呢?
道德一词,常常是我们用来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好坏的标准。比如说,某个人道德高尚,某个人道德败坏,或者说,哪个国家的社会道德底线崩溃。然而我们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么?老子所讲的道德,和我们所说的道德,又有什么不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jY4.html?f=18607071
无论是“小国寡民”,还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都体现了老子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无论是治理小国还是大国,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让百姓感觉不到政治的存在,就像鱼离不开水,但又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这就是“以德治国”。但是,老子几千年以前的治国理念,现在还能行吗?现在各国都强调以法治国,“德治”和“法治”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这个国家不干涉民众的意志,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让一切自然孕育。国家有武器,但不需要使用,这就意味着太平,老百姓自然不愿意离开这样的国家。除此之外,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有哪些特点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Tky.html?f=18607071
《道德经》中的“无知无欲”,常常被解读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而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圣先贤老子,怎么会主张人们不学无术呢?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究竟该如何解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时代,无知无欲,又会给我们什么警示呢?
“无知无欲”如果从字面上解读,通常被理解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知识带来的吗?既然老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提倡无知无欲?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jAw.html?f=18607071
老子认为,人从道中来,终回道中去。而明道之人在身体的生命终结之后,可以坦然地回到道中去;不明道的人,则会后悔自己这一生白白地度过了。正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每一个人都不甘心,自己就活这么几十年,生命就永远地消失了。但是明道之人,真的能没身不殆吗?而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明道之人呢?
道学,在中国民间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去求道、修道,甚至连农民起都会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帜。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道究竟是什么?又应该如何明道、修道,以至行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DM2.html?f=18607071
老子说“上善若水”,是因为水有七种善,这七种善合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争。而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纷争不断。为了争资源、争地盘,甚至发动战争;为了争名利,争地位,不惜大打出手。人们为什么总喜欢“争”?怎样才能做到不争?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都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
老子说水有七善,这七善的共同之处,其实就是两个字:不争。而反观我们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不幸,其根源都在一个字:争。大到国与国之间,为争资源发动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为争名利勾心斗角。那么,在这个纷争不断的社会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争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Tky.html?f=18607071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但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人们,为什么并没有感觉更幸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这一切不禁使我们反思,科技对于人类,究竟是福还是祸?而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又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然而,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世界科学界能够得到承认吗?科技违背自然的发展,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呢?
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曾仕强( 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
曾教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人伦关系等。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对华人企管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以其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的演讲风格屹立业界十余年,是少数可称为大师级演讲者之一,当之无愧的培训界风云人物,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2007年至2013年,曾教授受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先后参加了《记忆中国——文化遗产博览月》大型电视行动《我读经典》系列的录制、并主讲了《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道德经的玄妙》等系列讲座。
其著作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易经的智慧》《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孝就是道》《为官之道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