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

《从《水经注》看老子故里》结束语

时间:2021-06-21 10:23:09   作者:钟钰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1159   评论:0
内容摘要:十、结束语 尽管涡河中上游河道迁徙改变了今鹿邑太清宫的相对位置,但北魏时期的鹿邑太清宫仍然具备老子故里的三大要素。鹿邑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历代碑刻为据,更兼地理位置完全吻合,自古被视为老子故里应该是不会有误的。对比今天的鹿邑、涡阳和谯城:如果说涡阳的“硬伤”是处在“谯县故城以东......
十、结束语

   尽管涡河中上游河道迁徙改变了今鹿邑太清宫的相对位置,但北魏时期的鹿邑太清宫仍然具备老子故里的三大要素。鹿邑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历代碑刻为据,更兼地理位置完全吻合,自古被视为老子故里应该是不会有误的。对比今天的鹿邑、涡阳和谯城:如果说涡阳的“硬伤”是处在“谯县故城以东”和“天静宫东侧没有涡河北折东流”,谯城的“无奈”是什么物证也没有,那么,鹿邑的“软肋”就是目前处于“今涡河”之南和谷水故道的消失。但黄河水患导致鹿邑境内涡河迁徙、谷水湮绝,进而又导致今太清宫处于涡河之南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而谯县故城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插上翅膀来回飞动的。这就是说,涡阳的硬伤无药可治,鹿邑的软肋则事出有因。对此问题,涡阳说者辩解为《水经注》错简了、史书抄错了或有人篡改了。但熟悉历史的学者都知道,自东汉蔡伦公元105年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纸张——“蔡侯纸”后,造纸术就得到迅速推广,纸张逐步取代了原先的竹简、木牍和缣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著名的“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西晋时期(郦道元时期北魏的首都亦迁往洛阳)。研究也表明,竹简和木牍在战国至魏晋之际是书写材料,南北朝时期则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水经注》成书于南北朝中期,其时竹简和木牍至少已停用一百多年,其书写材料已是纸张而不是竹简或木牍。历史上就没有竹简《水经注》,何来《水经注》错简之说。同时,《水经注》中谷水入涡前的流程(柘县东——苦城——赖乡城)、涡水在谯县之西的流程(安平故城〈今柘城县西南〉——武平——苦城——赖乡城——相城——谯城)、苦县故城四门驰道,三者地名完全吻合;文中赖乡城的位置与同时期崔玄山《赖乡记》所言的“谯城西出五十里”也完全吻合,苦县故城的位置与西汉史书所载的陈郡(淮阳国)苦县的位置也完全吻合。如果把柘城以下谷水的注录移到谯县故城以东,那么,谷水就与涡水的流程相矛盾。因此,所谓《水经注》错简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测,是涡阳说者理尽词穷的表现;《水经注》关于老子故里的一段叙述绝没有出现错简问题。至于史书被人“篡改”了、碑刻“错置”了或由别处“寄存”而来等奇谈怪论,也实属浮词曲说、不经之谈。对照郦道元的记载,涡阳天静宫只有一项“涡水处其阳”的元素勉强相符,其余关键因素无一相符,仅此就断定涡阳是老子故里,涡河以北的那么多宫观也都不愿意。因此,“老子故里在鹿邑”不容置疑。

   笔走至此,觉得还有话要说。作为老子故里,鹿邑人向来信奉老子“与世无争”的哲学。对涡阳、亳州来争老子故里从来就是以礼相待、以史服人,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指责,默默无闻地弘扬着老子文化,决不愿再挖地三尺,在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遗址上寻找证据,从而捍卫鹿邑的老子故里地位——因为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掘来看,尚不能动摇鹿邑的老子故里地位。笔者既非考古专业出身,也非历史专业毕业,更兼史料有限,文中叙述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学术界指正。

附图:

      1.鹿邑、淮北、涡阳地理位置对比图
      2.城父、义门地理位置图
      3.涡阳天静宫“九龙井”布局图
      4.卫星拍照的涡阳天静宫周边村庄布局图
      5.涡阳县天静宫地理位置图
      6.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
      7.金续修太清宫碑
      8.先天太后之赞碑
      9.《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
      10.鹿邑县新旧涡河交汇图
      11.卫星拍照的鹿邑境内涡河老道图
      12.卫星拍照的鹿邑太清宫北侧涡河流程图

2010年1月初稿

2011年6月修改稿

附图1:


    由上图可以看出,淮北相县(今淮北市相城区)与萧县近在咫尺,因而才会在南北朝时合并到萧县。西汉时,涡阳天静宫一带西与鹿亳相县(苦县,今鹿邑)相隔城父(义门西)、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思善侯国(今谯城区古城镇)和梅城(今谯城区十河镇),东北与淮北相县相隔铚县(今濉溪县临涣镇)、郸县(今永城、涡阳丹城交界一带),与江苏沛县相距更远。东汉时,城父、山桑均属汝南郡,并不隶属沛国。从古至今,天静宫一带既不隶属于相县,也不隶属于苦县,无论老子是苦县人、相县人还是沛人,涡阳都不可能是老子故里。



附图2:


   由上图可以看出,城父与义门两地相距不到9华里,唐代不可能在这么近的地方同时设立两个县。城父之北是酇县、谯县,之东是临涣,东南是山桑(今蒙城县坛城镇)。唐代真源县是“望”县,城父、临涣、山桑三县之间根本插不下一个人口大县真源县。唐代的榖阳在安徽固镇,谷阳在鹿邑,两地相距近400华里,并非同一个县。唐宋时期鹿邑、真源两县尚未合并,史书一致记载真源县东距亳州59里,其位置就在图中“鹿邑”一带,而唐代鹿邑县则是今鹿邑城西60华里的鹿邑故城,唐代所称的鹿邑故城则是今鹿邑城西70华里的鸣鹿故地。


附图3:

涡阳天静宫“九龙井”布局图

    天静宫老君殿东侧的东岳庙又称天齐庙,俗称老子“老庙”,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从上图可以看出,天静宫所物色的9口井布局分散、排列杂乱无章,根本不得禹步之法;老君殿和东岳庙的东部一口井也没有。现今东岳庙之北的水井已被填平,在东岳庙南部又新物色2口井。这些井均与史载不符,完全可以排除是老子出生地之九龙井。

附图4:


    由上图可以看出,涡阳天静宫所在的郑店村与涡河并不相邻,中间相隔武家河,其东部是建国之后新开凿的笔直的人工河道。天静宫周边至今仍有许多村落沿用古代驻军旧址的名称:郑店村因与“正殿”谐音,被当地驻军最高统帅当做治理军务的地方;马棚庄是当时驻军养马的地方,枸杞(狗鸡)园村是养鸡狗的地方,擂鼓庄是擂鼓撞钟的地方,方园、刘园、郝园等村是供应驻军蔬菜的地方,九股槐庄是驻军栓马的地方。


附图5:

    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涡阳天静宫北侧就是捻军首领张乐行的老家,其南部是近乎南北走向的雉水(武家河,假谷水),东侧也没有涡河流过,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曲涡间”,与老子出生地之老子庙的地理特征明显不符。


附图6:


    上图系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碑额完好,上刻九龙,但碑身裂痕累累,碑文剥蚀不睹一字。从碑额“大宋”一词的气势、《宋史》对宋太宗“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的赞誉以及谢守灏《混元圣纪》和王鄂《元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的记载综合分析,该碑可能系宋太宗赵匡义至道元年(995)所立,比《先天太后之赞碑》早19年。无论是地层埋藏深度,还是地基构成,都与碑刻时间相吻合,绝非明代人为造假或外来寄存之物,说明今鹿邑太清宫在北宋时期仍曰太清宫,也是当时亳州境内唯一的太清宫。


附图7:


    明隆庆年间鹿邑知县王冠创修鹿邑砖城时动用太清宫之碑,致使汉唐碑石尽毁。这是幸存下来的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碑高2.2米,宽1米,厚0.27米,体积较小,因此,后代重修太清宫时被人从洪水於土中挖出重新树立于太极殿东南角。因长期露天保存,碑身字迹模糊不清。但光绪《鹿邑县志》载有碑全文,正文首句为“亳之太清宫即老子旧居也,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圣之地也”。

附图8:

    上图是宋真宗到鹿邑朝拜老子时刻立的先天太后之赞碑,总高8米有余(其中地面部分高9.35尺,地下部分4米多),宽2米,厚0.67米,碑体重50多吨,全部立于地面接近3层楼高,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碑,堪称碑座巨深、碑体高大。因此,历经黄河泛滥始终未被完全淹没。后代重修时,均欲把其从地下挖出,皆因碑身高大无法移出,以至于到建国初期已在其周边形成一个大坑。

附图9:

    上图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是鹿邑太清宫现存时代最早的帝王御碑。该碑位于太清宫太极殿东南,与《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及后宫《先天太后之赞碑》呈一条直线排列,碑高3.7米,宽1.2米,碑身四面刻字。其中左侧刻有“玄元庙……天宝元年”等文字,与史载开元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座,天宝二年(742)三月“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九月“谯郡紫极宫改为太清宫”相吻合,说明鹿邑太清宫在天宝元年仍称玄元庙。北宋《元丰九域志》所载卫真县“老君所生之地,旧有宅,今太清宫是也,有《道德经碑》,唐明皇书”,即指此碑;《金续修太清宫记》载开元十三年二月“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明皇手书玄元所著五千文,仍自为注,释颁于祖庙,刻石迄今存焉”,亦指此碑。该碑与《元丰九域志》、《金续修太清宫记》内容相互印证,证实今鹿邑太清宫就是唐亳州太清宫,亦是《史记》所载的老子故里。

附图10:

    根据文献记载,鹿邑县玄武镇董楼西北新老涡河交汇处应是古代涡河上游决口回龙寺的位置,穆店乡小薛村新老涡河交汇处是下游决口黄堌寺的位置。回龙寺和黄堌寺之间的涡河老道位于今杨湖口辖境,至今仍在。元代前,涡水在回龙寺决口后直趋东南,至下游黄堌寺与东南流的涡水相遇,导致黄堌寺同时决口。两路涡水汇合后,又分流而下,一路直趋卫真城北,一路沿八里河故道奔向卫真城南。元初张柔节制亳州时,卫真城北涡水得到疏治,成为涡河东流下泄的主河道。而卫真城东南之涡水因长期无人疏浚最终湮绝,“曲涡间”也随之消失。

附图11:

    今鹿邑境内的涡河老道因河道萎缩,在一般地图上很难显示,但在卫星拍照的地图上依然可以看到。鹿邑县杨湖口乡西南的曲折河道即为涡河老道。


附图12:

      由上图可以看出,太清宫东北涡河呈倒“几”字型排列的河道出现三个90。的转弯,河岸线很不自然,好像是人为的避让什么,也好像是把几段河道硬拼结到一起,然后再加以疏浚的。其中抄纸店村东北“北流东折”的河道的南侧就是梁家坟,梁家坟南侧的涡河故道仍然依稀可辨。说明现今这一段涡河虽然弯曲,但的确是人工河道。涡河之南的晏庄至今仍有魏氏人家,夏庄与抄纸店之间过去有一个高大的石碑,与乾隆《鹿邑县志》记载的崇真桥碑在太清宫东里许魏氏田中相吻合。


主要参考文献:

①张继玲:《淮北市古建置考》〔EB/OL〕2006-10-20  http://www.huaibei.gov.cn/dt2111111123.asp.

②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DB/OL〕 2007-06-03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2639.

③王珏:《老子故里在鹿邑求解》〔EB/OL〕 2006年3月30日 http://mypage.zhyww.cn/post/200603/100153.html.

④张贤春、杨龙:《德江扶阳古城被安徽亳州扶阳古城移花接木》〔EB/OL〕2008-5-29 http://dddjw.com/Information/Town/

200805/4160.html.

⑤于仓澜、马家彦:古迹[M] 光绪《鹿邑县志·卷五》.

⑥陈垣:太乙 全真 [M],《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