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為老學正名》文章共賞─第十七、第二十三章

时间:2019-05-09 21:57:42   作者:楊水源   来源:老子论坛   阅读:7590   评论:0
内容摘要:道德經 第十七章 【太上】太上 下知有之其次親之 其次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註釋][太上] [道體]又稱[無極]故曰;[太上] [道體]---無為 [下知有之] 指[下德]的境界 [下德]---無為而......
道德經  第十七章   【太上】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  其次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註釋]
[太上]            [道體]又稱[無極]故曰;[太上]  [道體]---無為  
[下知有之]    指[下德]的境界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第三十八章
[其次親之]    指[上仁]的境界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第三十八章
[其次譽之]    指[上義]的境界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第三十八章
[其次畏之]    指[上禮]的境界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攘臂而扔之---第三十八章
[其次侮之]    指[下智]的境界  [下智]---下士聞道大笑而去---第四十一章
[信不足焉]    信心越趨薄弱也
[有不信焉]    就此有所不信矣
[悠兮其貴]    [大道]之珍貴  淵遠而流長
[功成事遂]    作育萬物  善貸且成也---第四十一章
[百姓]            引喻宇宙萬物
[自然]            [大道]律則  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今譯]
[大道流化 萬物創生] 若從這過程來觀察人類的[心性]演化應該是如此的吧 ~ ~ ~
在[太上]---[真道]境界  [心性]是[無為]且[無智][無得]的
其下便是[常德]或曰[下德]的境界  在此[心性]雖然仍處[無為] 但卻已無法[相忘於道];故曰:『下知有之』
再其次便是[上仁]境界 [心性]在此已然落入[有為] 但因離真道猶不遠 仍知[親近於道];故曰:『其次親之』
再其次便是[上義]境界 [心性]離[道]是越來越遠 雖然仍知[稱譽大道] 但也僅止口惠而不實;故曰:『其次譽之』
再其次便是[上禮]境界 [心性]遠離[大道]  人心不知[親道]反而[畏懼大道]  於是便有祭拜鬼神 造廟建祠,等等迷信的作為發生;故曰:『其次畏之』
再其次便是[下智]境界 [心性]已完全為人類[妄識]所主宰 至此完全忘卻[真道]的存在 甚至因畏懼反而產生傲慢侮辱之舉;故曰:『其次侮之』
以此觀之  心性之所以會離道越來越遠  豈不正是因為人心對[真道]的[信心越趨薄弱]而終致[全然不信];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但是[悠遠而珍貴]的[大道]  祂仍然不分親疏厚薄的[作育萬物]  然而百姓也只是讚美說;[這一切只不過是自然之理吧了!]
【作者心得】
本章首言『太上』一詞,自古儒者皆以【國君】作解!結果就是把老子如此睿智攜永的文章意境完全破壞歹盡!君不見本章最重要,直指人心的一句話:『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竟被註解成:『國君誠信不足!所以百姓也就不信任他!』如此註解老學簡直太低估老子創立的道家學問了!

                   ※             ※            ※            ※

道德經  第二十三章 [道者同於道]

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

[今譯]
從事於修道的人  
對於有信心  修證于[道]者   [道]便與他同在  
對於有信心  修證于[德]者   [德]便與他同在
對於失去信心于[道德]者  [道德]也就離失於他
所以~ ~ ~
修行處世皆合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修行處世皆合于[德]者  [德]亦樂得之
修行處世不合于[道德]者  [道德]亦將棄他而去
修道之人  所欲獲得的境界與他自己的[信心]可是息息相關的~ ~ ~
信心不足的人 終將完全失去他對[真道]的誠信  而一無所得
【作者心得】
此章通行本前段:『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這段共三十一字 屬於錯簡部份,這些文字應是與下一章〈第二十四章〉合併成一章,詳情請參閱敝作─《為老學正名》第二篇今本道德經校正。─ 敝人之所以敢大膽認為第二十三章與第二十四章有錯簡!其立論基礎就是來自於掌握對老子這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所欲開示的真諦呢!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