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树立榜样的初衷或许是好的。问题是当成为榜样而有利可图时(或名或利),就会引起争端,争之必乱,最终走向了初衷的反面。与其如此,到不如“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天下归于无事。
所谓“人事”,其根本无非是名、利、权的争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人大多似乎并不怀疑历史的进步,我以为如果说是进步,至多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未曾有进步的迹象,倒是有倒退的嫌疑。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1、不盈,才能容纳。海之所以纳百川是因其不盈。相反,满了则不能接纳,人如果让自己的成见充满自身,就不可能接纳别人的意见。有一则禅宗公案说有个人求禅于一高僧,高僧没有立刻告诉他禅理(禅是不可说的),而是先给他倒茶,茶水已经注满了茶杯,可是高僧还在倒。于是这人就说:“师父,已经满了,你怎么还在倒?”僧说:是啊!你被各种成见充满了,我如何于你说禅?
2、“和其光,同其尘”:莲花之所以圣洁是因为她出于污泥而不厌弃污泥;高士之所以高古是因为他与俗人为伍而不自命清高。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1、佛曰:万物皆有佛性。差别只在于:“自性悟,众生是佛;自性迷,佛是众生“。
基督教说:众生平等,因信称义
伊斯兰教说:普天之下皆兄弟。
2、“中“:无过无不及---做事要彻底,但不可过了头。如:“画蛇添足”。
“庸”:平常之事。其实“道”就在平常事中,如吃饭、穿衣,看似不起眼,谁能离的开?庄子曰:“道在屎溺中。”
佛家也说“心即佛”,不在心外求佛。否则是骑驴找驴。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相荡而有六十四卦,卦中有爻(384爻),释万物焉。
《易》曰:坤道载物。